以主流文化引领“书香社会”建设

18.03.2015  12:29

  从“全民阅读”到“建设书香社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对阅读问题的关注,使阅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就在总理讲这番话的时候,“2014中国好书”网络投票活动正在热烈进行。借此契机,记者进行了采访。
  
   阅读佳作方能增益思考
  
  现如今,阅读的新花样、新形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快餐式的阅读味同嚼蜡,案头的畅销书越堆越多,但令人“耳目精爽”的阅读似乎变得触不可及。人们不禁困惑,我们的阅读到底怎么了?
  
  “很多人即使读一点书,也多是急功近利,养生、赚钱、八卦、风水之类占了大头。”山东大学一级教授温儒敏不禁感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看来,浅阅读、移动阅读、娱乐化阅读等渐趋流行。“这种较为混杂又趋于浅俗的阅读状况,折射出自我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性问题。”
  
  即便微阅读、“碎片化”阅读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共奏”出的阅读新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方式可“功成身退”。
  
  “以信息网络化为基础的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海量涌动、知识‘爆炸式’增长,再加上二者的网络化传递速率,确实让今天的我们倍感困惑和焦虑。应该怎样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再把知识升华成为引领人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智慧?”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雁向记者表示,“若要使阅读成为人类求知之渊、鉴真审美之窍、修身养性之本,多读、善读、乐读好书佳作和名著经典方是要义。”
  
   全民阅读深度体现国家文化高度
  
  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不能仅限于经济指标的考量,文化繁荣与否也是重要标识。
  
  温儒敏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依赖“双翼”,一翼是物质的、经济的,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翼是精神的、文化的,这方面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无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建设“书香社会”,都是为了使这一翼丰满有力,让我们的国家能持续进步。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向记者表示,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与阅读息息相关。全民阅读的广度是文化普及度的重要表征,而全民阅读的深度则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高度。若要使阅读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一方面需要从整体上促进国家、民族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还有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个人修养的提升。
  
  正所谓知书才能明理达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就提出:“阅读提醒着我们要继续往前走,就要提升个人修养,通过学习经典以满足精神需求。”
  
  “书籍作为一种信息和知识的工具性载体,还具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效用。一个人被生养出世后,便会面临人格教养、人品养育乃至人性尊严提升的问题,而这些都离不开阅读。”徐雁解释道。
  
   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近年来,通过“三个一百”评选、农村书屋建设、“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等形式,国家有关部门推出大批好书,其共同特点是立意正当、内容科学、思想先进、篇幅适中、可读性强。
  
  “从一个作家角度来说,将优秀作品提供给社会是我们的职责。”何建明表示,我们还要用亲身的阅读体会告诉民众,很多作家就是通过学习和阅读,产生了对知识、对人生的新看法。
  
  白烨认为,当代文学研究界要特别针对阅读现状,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中对当代经典作品进行再解读、再阐发,对当代经典作家作品谱系进行构建与维护。徐雁则表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当代中国图书馆界的阅读推广实践给予系统总结,形成方法论指导。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周斌认为,对于出版界来说,如何多出一些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好书,如何使好书通过好的传播渠道便捷地到达读者手中,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阅读的良好氛围,值得思考。
  
  建设“书香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强调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到我国而言,当前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不仅兼具传统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还彰显出先进性与大众性、开放性与时代性等特征。这对于国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和‘书香社会’的建设都是不无裨益的。”刘玉堂说,“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多样的时代,主流文化作品的传播形式更需要考虑并结合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大众所感知。这也是‘书香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记者 钟哲)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