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山林三十年 记感动吉林人物——三岔子林业局瞭望员牛胜国

29.01.2018  12:11
  

  他,每年中都有半年的时间独自坚守在了无人迹的高山之巅,在无边的孤独中寂寞地守望了32年;他,爬雪山、饮冰水、遇猛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执着地坚持了32年;他,忍受着自身病痛和父母离世、孩子住院都不在身边的痛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了32年。

  近日,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景山林场瞭望员牛胜国,获得了2017年度感动吉林人物称号。在此之前,他还曾获得2017年“吉林好人标兵”荣誉称号。

  月色做伴,朗星轻吟,唱却一山寂寥;晨风为露,朝霞宛笑,陪伴一路崎岖。1985年,21岁的牛胜国登上海拔1252米的五斤顶子山,爬上20多米高的瞭望台,从此开始了他的瞭望员生涯。那时的他想不到,他以后的人生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五斤顶子山地处莽莽大山深处,海拔1252米,是三岔子林业局施业区内第二大高峰,方圆20公里内没有人家。从景山林场到暸望塔,空着手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瞭望塔上只有一架望远镜,两套电台设备。塔身用铁皮包制,在风中咣当做响。站在通向塔顶的铁梯上,山间的大风吹得人直摇晃,望下去几近眩晕。

  牛胜国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天黑得看不见时。五斤顶子山上有两处瞭望点。一处是瞭望塔台,能看到周边几个林场的火情;一处是名为“烟囱砬子”的瞭望点,能看到景山林场的火情,两处相距2里地。牛胜国必须每隔半小时向林场汇报一次森林火情,需要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瞭望,还得在两个瞭望点之间不停地奔走。有特殊情况时,他晚上也不敢脱衣服睡觉,隔一会儿就起床张望一遍是否有火光。因为还要负责山中通信和电台设备的维护的工作,即使不是森林防火期,他也要一年四季守在山上。

  牛胜国和另一个同事轮流上山工作,每隔一周换一次班,每周都得背着四五十斤的粮食和菜上山,那是一周的口粮,背少了就得饿着。从家到山上有十多公里的山路,非常难走。尤其从山脚下到塔台,要穿过一片荆棘林,再攀岩一段峭壁,这里原本没有路,是他们用双脚踩出的路。每次都被荆棘扎得又痛又痒,被“草爬子”和各种蚊虫叮咬已经是常有的事儿了。这条路平常时要走2个多小时,冬季大雪封山,就得在齐腰深的雪中艰难前行。有一次他晚上上山,雪都过腰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一不小心就掉到雪坑里,半天爬不出来。那天晚上他连滚带爬地走了八九个小时,凌晨才到山上,棉衣、棉裤全都湿透了。

  住宿的地方是山顶的一间小屋,最早是泥房子,四面透风,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自己烧炉子做饭取暖。一到冬天,屋里冰冷刺骨,即便是穿上厚重的棉衣,也难以抵御冷风的侵袭。早上带到山上的馒头,到中午就冻得咬不动了,一壸开水也成了凉水。在山上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所以常吃的菜是大酱和咸菜,有时就啃一个冰冷的馒头。夏天的时候菜放不住,很快就坏了。冬天也要想办法保存蔬菜。要想吃萝卜,必须先把萝卜埋到土里,吃的时候挖出来一个。因为有交接班的情况,前一个人埋萝卜的时候一定要做个记号,否则接班的同事不知道萝卜埋在哪里,只能到处挖。

  牛胜国需要挑着铁桶去取水泉水饮用。从山顶向下走约300米,有一些相互支撑的巨石,底部有一个山泉水井。虽然距离不远,但这段路特别陡,下雨天来这里挑水,走一步得向下滑半步,有时摔一跤就摔得很惨。冬天时山泉水结冰不能用了。他就只能收集雪融化成水生活了,到了初春则用冰融水。这种吃雪饮冰的生活,每年都需要过三个月左右。

  对于牛胜国来说,这些生活上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难以对抗的,是孤独。刚来山上最开始的一年,有位老工人师傅带着他,教他如何瞭望,怎么判断火情等。一年后,老工人师傅下山了,空落落的大山里就剩下他一个人了。“山上太安静了,就只有你一个人,除了风声鸟鸣,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听不到。晚上的时候,瞪着眼睛睡不着,就听大风呜呜地响着。那时候还年轻,贪玩儿,没亲人没朋友,连和你说一句话的人都没有,这样太孤单了,受不了,从上山就开始想着什么时候能下山,就开始有了不想干了的想法儿。

  经过和领导和家人谈心,牛胜国自己也觉得“这活儿得有人干啊”,就又咬牙坚持着。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苦也一天,乐也一天,我一个人在山上,如果天天想着苦事儿,还不得抑郁症了?得自己给自己找乐子。”空闲时候,他四处走走,看看花儿,看看树,找找小动物,听听鸟鸣。郁闷了,他就站在山顶,面对着大山,面对着树林,大声地喊几嗓子,发泄心中的情绪。

  慢慢地,牛胜国发现了战胜寂寞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事儿,把注意力放到工作上。“你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就没空儿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了。”刚开始工作时,他没经验,对农民烧荒的烟火、低压云雾、旋风带起的尘土等分辨不准,对疑似火点的林班也常判断出错,经常有误报的情况。自从他用心地研究瞭望工作,就觉得越来越有兴趣。他虚心向老工人们学习请教,多观察,多琢磨,慢慢地积累出来很多经验。“木材着火了,大多是蓝色的烟。山梁上着火,烟发白,平地里的着火,烟发黑色。

  瞭望员发现森林火情时,如何精准地说出火点的位置,是很难的事儿。他在山上时,一点点仔细观察分辩各个地方标志和不同。他不当班时,就去周边的各个沟岔、各片森林里走,熟悉地理位置,记住地名。用了几年的时间,他对四周的山林、道路、河流、场点都了如指掌。他不仅可以迅速精准地说出着火点的位置,还能依靠观察到的位置、风向和烟火的情况,预估出火情的大小,为林场扑火队人员的调配给出参考意见。

  他一心扑到工作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兴趣的增加,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对这工作和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了。有一次,在离瞭望台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森林火情,他通过对讲机向林场的扑火队长汇报后,依据风速判断出,当时风大火情蔓延快,如果等到扑火队来到,火势会增大很多。他就迅速赶到火场边,打出一条防火道,控制火头,等到2个小时后扑火队赶到时,他才返回塔台。火被扑灭了,他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山上,牛胜国还亲身经历过一些危险的事儿。有一次在山雾中迷了路,“那次是挺吓人的,就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地方,很有可能一脚踏空摔下山去。我就觉得转悠半天咋也走不出去,在山里转了很久,几个小时后雾散开一些才走出去”。“还有一年的11月初,我下山的路上,突然看到离我不到30米远的地方有5头野猪。”牛胜国说,5头野猪一大四小,最大的一头估计有二三百斤重,我们就这样长时间对峙。“当时真是吓懵了,脑瓜子都木了,我瞅着它们,它们瞅着我,不知道它们什么意思,反正我是一动不敢动。”牛胜国说,那时候他已经想到了死亡。好在,野猪们似乎对眼前瘦弱的人没兴趣,瞪了几眼就离开了,牛胜国也赶紧离开。

  对于牛胜国来说,最让他感到遗憾和愧疚的,是对家人的亏欠。经常在山上,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父母去世前,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我父母走的时候,都赶上我在山上工作,是同事通过电台告诉我家里出事了,让我赶紧下山,可是等我到了,人也没了。”“没办法,毕竟如果山上着火的话太吓人了,必须时刻有人看着,只是,哎,要是他们还活着就好了!每次我回家,一开门,我老娘就会大喊,我儿子回来了,现在也没人这么喊了……

  牛胜国常年工作在深山老林,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缺少他的关爱,孩子生病住院他也没有时间去照顾,就连孩子高考他也没能回去,就因为那时正值高火险期,瞭望台上少不了他这颗“定心丸”。“我媳妇很理解我,支持我,家里的事儿都是她在忙活……”对于父母、对于妻儿,他觉得亏欠很多,但对于工作、对于职责,他无愧于心。

  由于常年在山上,寒冷,营养不良,喝冷水,睡冷板铺,牛胜国换上了严重的滑膜炎。2012年春防期间,他的滑膜炎又一次复发了,医生说病情严重需要住院,领导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后想给他调换一个岗位,安心住院治疗,可他却毅然地拒绝了。他说“我离不开这个岗位,我离不开这座塔,我离不开这片大森林。局里培养一个新人不容易,我有经验了,我还得干下去”。牛胜国在医院接受了简单的治疗后,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再一次爬上山,站到了瞭望塔台上。

  坚守在深山老林的32年,牛胜国看到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瞭望员的生活条件变得好些了。负责这个岗位的人由两个变成了三个,时间充裕了些。山上的房子重建了,安装了太阳能,有了一台电视机。”他说,“森林资源是越来越好了,刚工作那会儿,山下的人工林刚栽种不久,都是小树,也很稀疏。现在放眼望去,都是森林,是参天大树。野生动物也多了很多。刚开始时,只能偶尔看到松鼠等小动物,鸟也不多,野猪等大型动物根本没见过。现在松鼠、狍子等都很常见,野猪也时常有,鸟类特别多。”32多年过去了,许多身边的同事离开了林场,他却依旧留在大山里。“时代真是变了,那时候人挤破脑袋想要一个稳定的工作,现在的人都去挣钱了。要说我为啥还干这个,我文化低不太会说,但总得有人干这活吧。”他说。

  没有光鲜时刻,大山尽头世间浮躁灰飞烟灭;远离喧嚣繁华,绿林深处万般功利消于无形。站在2017年感动吉林人物的领奖台上时,牛胜国说:“我觉得,我做的就是很普通的工作,很多人比我更辛苦。我知道,我的本职工作就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魏静)

牛胜国(中)获得2017感动吉林人物称号 照片来源:新文化报

牛胜国在2017感动吉林人物领奖台上 照片来源:新文化报

 

牛胜国 照片来源:三岔子林业局宣传部

牛胜国行走在山林间 照片来源:三岔子林业局宣传部

牛胜国在瞭望塔的铁梯上 照片来源:三岔子林业局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