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痛散佚国宝流转各地

13.04.2015  08:52
 

赵孟頫《水村图》局部。

日本投降时,伪满皇宫里一片混乱。当溥仪逃出长春之后,小白楼剩下的国宝遭到哄抢。担任警卫的士兵在执勤换岗前进入小白楼,由暗偷到明抢。甚至几个士兵为争夺一件画卷,谁也不让谁,后来各分一半了事。有时争夺激烈,一卷裂而为三四,致使首尾异地。北宋大画家李公麟《三马图》至少裂为三截。在哄抢中还有一些字画被损坏,甚至被当成废纸烧火。至今无法统计国宝被抢的具体数目,而溥仪带到通化大栗子沟的国宝也大多散失。

这些散失的国宝被不断转手,由北向南不断扩散,基本路径是长、沈、京、津、沪,之后流向了港、台,甚至是国外。特别是其中的历代法书名画,成为京、津、沪、沈古玩商号和收藏家的猎夺对象。这类交易大都用黄金进行。

北京成为“东北货”交易活动中心

当时,文物界把伪满皇宫流出的文物称为“东北货”。当时大量散失出的文物都是在北京交易的,一直到建国后,这些文物也都多在北京交易。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大栗子沟一位不吐真名的卖家去北京琉璃厂古玩店探听古画行情,说他家藏有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的《水村图》有意出售,条件是谈妥后到通化看画,经商议定盘后钱物两清。当时琉璃厂宝古斋同故宫博物院人员一同前往,以8000元成交。

唐代韩幹作《神骏图》就是土改运动时在当地士绅手中发现的。这是一件绢本重彩作品,工笔绘人马、海水和树石,主题内容为东晋支遁爱马的历史故事画。海水用苦绿渲染,墨绿勾画水纹,浪花略施白粉,精美至极。树石勾描后用石绿、赭石敷设,是古代绘画技法,宋代以后再不见此类作品,极其珍贵。

小白楼散失的宝物流向上海

小白楼散失的宝物经北京、天津,由北向南流入上海。上海先施公司大股东谭敬购得南宋赵子固《水仙图》、元赵孟頫《双木公平远图》、赵原《晴川送客图》、倪瓒《虞山林壑图》等,上海著名画家、鉴藏家吴湖帆先生购得元吴仲圭《渔文图》一件。这些传世名画都是小白楼散失名画。

不少宝物流入台湾

五代李赞华《射鹿图》一卷,作者为辽国(契丹)开国太祖阿保机的长子,真名耶律倍,画作所绘人马形象妙得天机。耶律倍以李赞华之名作画寥寥可数,以此卷的可靠性为大,传至今日,实属孤本。从长春佚出后,北京琉璃厂纶池斋老板靳伯声经手购得,伙同玉池山房几度转手,最终落入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王世杰之手,此画随其去了台湾。

香港地区成了宝物外流的中转站

香港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上海地位的远东自由港口,当时由于国民党政权没有制止国家珍贵文物出口的法令,从伪满皇宫流出属于《佚目》著录的“东北货”,相当一部分书画流入了香港,并从这里流到国外。

流到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伪满皇宫散出的历代名贵书画,有一些流到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其中美国和日本居多。据了解,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普林斯顿博物馆收藏中国历代书画数量可观,可称美国之冠。大都会博物馆有《佚目》中藏品17件,都是顶级品,如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马和之《鸿雁之什图》等。日本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国书画数量很多,日本学者铃木敬先生编著一部《流往各国的中国书画综合目录》,从中可看出我国故宫文化珍宝的严重流失。(孙成德 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