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草成为吉林新名片的多种可能

05.06.2019  08:41
已经量产的乌拉草香皂 本文照片均由记者李樊摄 - 新浪吉林
用乌拉草制作的旅游商品——梅花鹿摆件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已经量产的乌拉草香皂 本文照片均由记者李樊摄 用乌拉草制作的旅游商品——梅花鹿摆件

  编者按

  在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中,游客购物占旅游收入的40%到60%。2018年,我省接待游客22156.39万人次,今年全省旅游发展目标是:全年接待游客达到2.5亿人次。倘若每位游客都能把“吉林”带回家,吉林礼物将撬动新的消费增长点,这对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时下,省文化和旅游厅正着力打造“礼遇吉林”旅游商品品牌,推进旅游商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构建“文旅+”生态圈,让文化为商品赋能,让供给精准衔接大众消费市场,走出了一条旅游商品扩容提质新路。吉林文旅人用跨界视野紧抓“眼球经济”,推动工、农、非遗、文创等产业链条在融合中延长,涌现出吉林特色资源在文旅市场中实现突围的诸多案例。

  从6月5日开始,吉林日报推出把“‘吉林’带回家意味着什么”系列报道。以期共同分享我省旅游商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推动“礼遇吉林”旅游商品嬗变为“吉林力量”。

  乌拉草被誉为“东北三宝”之一,始于明朝初年。《吉林外纪》有云:“夫草与人参、貂皮并立为三,则草之珍异可知。‘盖’北地最寒,冰深雪厚,凡穿靰鞡或穿塔塔马者,必将乌拉草锤熟垫于其内,冬夏温凉得当,即严寒足不觉冻,此所以居三宝之一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褪去御寒功能的乌拉草,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时至今日,人参、鹿茸,仍在白山松水间持续释放着经济社会效益。

  一度身处“只闻其声、不见其踪”尴尬境遇的乌拉草,能否借助打造“礼遇吉林”旅游商品品牌新机遇,揭开神秘的面纱?能否以市场化思维,将“自带流量”的乌拉草,打造成吉林的“新名片”;乌拉草产业化发展之路,还有哪些可能。

  科技创新,领跑深加工

  “5月底将参加北京文创博览会,乌拉草产品将作为吉林特色文旅商品进行展销,能发些样品来吗?

  “发!”听闻省文化和旅游厅为企业打开产品推广新渠道,我省一力乌拉草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淑范没有半点犹豫,决定试一试。

  试一试的信心,来自于去年乌拉草日化用品的突破。

  乌拉草挥发油——一力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实施乌拉草深加工转型的主要成果。位于吉林市的深加工车间里,技术人员将乌拉草精油、椰子油等原料按固定比例加入皂基中,入模、冷却、定型、打包。这是乌拉草行业在深加工领域较早实现量产的生产线,具备了每天生产1.2万块香皂的能力。

  说起乌拉草的创新,刘淑范深有体会:面对越来越细化的市场,传统的乌拉草轻纺业生产模式不足以释放“东北三宝”乌拉草的价值。要以新技术、新思维为传统资源赋能,突破原有瓶颈。

  “小时候,山上有很多乌拉草。人们都把乌拉草晒干铺在炕上。我曾祖父用乌拉草绳吊猪肉,还会把旧衣服缝成的布袋跟乌拉草一起放到水里煮,送给村里新出生的小孩当垫子用。”回忆往事,63岁的刘淑范满怀深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刘淑范下海经商。走南闯北多年间,她经常被南方客商问及人参、貂皮、乌拉草。前两者易得,唯独乌拉草难觅产业踪影。客商的好奇,让刘淑范对乌拉草心存执念。

  “青青乌拉草,纤纤秀丝俏。

  得知广交会上以乌拉草为主要原料编制的地席深受欧洲、亚洲、北美洲消费者青睐,刘淑范暗下决心,要让散发着温情记忆的乌拉草重现“江湖”。

  于是,2009年,刘淑范不顾亲友反对,执意翻山越岭包下了山谷中那一片乌拉草基地。2013年,年过半百的她,成立一力公司,找寻乌拉草更广泛的应用。

  创新路上充满艰辛风险。“那时,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长在沼泽地里的乌拉草能够不烂、不腐、不生虫。”从纤维脱胶到酶活性研究,从纤维回潮率到热解,从购置设备到检测……科研攻坚,转眼就是3年。

  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好在研究草纤维的同时,我们提取到了红根草(乌拉草的一种)挥发油。”这一成果,直接打开了研发乌拉草新产品的大门。

  效果很快显现,造型圆润、手感厚实,晶莹剔透中带着琥珀色泽的乌拉草香皂面市。今年一季度,乌拉草香皂单品销售额达30万元,远销上海、宁波、山东等地。现在,乌拉草洗发水、沐浴露等工艺研发已经完成小试、中试,量产指日可待。

  打磨精品,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走进位于辽源经济开发区的吉林省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体验中心,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芳草清香。从沙发、茶几、地毯、地垫,到灯饰、仿古花瓶、壁画,再到吉林雪娃、松鼠、圣诞老人等形态可掬的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细看,竟都是用乌拉草、玉米叶为主要原料做成的。

  始建于2010年的东霖公司,其草编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除销往北上广深等城市外,还远销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

  “每次走访客户,我们都会询问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东霖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研发的方向。”董事长胡双庆介绍,“这两年,我们在传承古人草编技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工艺展开原创,重点研发‘东霖宝被’乌拉草床上用品。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技术的创新为突破口,专注于“贴近自然”“简单舒适”等消费者最实实在在的需求,东霖公司从棉、麻等面料选择中实现了单点突破,开发出以乌拉草为主要填充物的被褥、抱枕、靠垫、鞋垫等一系列产品。

  传统工艺加工乌拉草鞋垫,采取棒砸、梳理、脱衣软化、裁剪等工序。为了提升鞋垫的舒适度,东霖公司限定了只在盛草期收割野生乌拉草。此时的乌拉草,质地相对细嫩柔软。自然晾晒干燥后,再以机械碾压进行软化处理,随后才是纺线、编织、裁剪、缝合等10多道工艺。

  为了保证产品品质稳定一致,企业不但严格执行技术和质量标准,还特地定做了纺线机器,“光是熟试缝合这道工艺,我们就用了快1年时间。”副总经理张嘉轩说,“一双普通的乌拉草鞋垫不过几元钱。我们一双包边整齐、走线工整、厚度一致、穿着不变形的乌拉草鞋垫,可以卖到几十元。”10倍的价格,还往往供不应求,这正是优质产品的价值体现。

  东霖公司看似只是在精准细分领域的一个“”创新,背后却蕴含了乌拉草行业从产品定位到生产工艺的大调整。

  产业突围,在文旅融合中找新路

  近期,记者调查走访了多家乌拉草企业。包括科技创新型、文创型企业,也包括了成立20多年的老厂和乡土艺人的手工作坊等。不难发现,目前,我省的乌拉草行业仍普遍停留在粗放式发展阶段。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慢、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附加值不高等,或多或少制约着功能型产品的开发。

  去年,一力公司在吉林市区建成了“乌拉草非遗传承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馆内,不仅陈列着乌拉鞋、古瓦、棒槌等老物件,还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乌拉草的历史轶事、工艺传承等。

  “我们正在研发便于携带的乌拉草旅游商品,希望把乌拉草产业打造成一张吉林省的名片。”耳边是刘淑范深情的愿景,眼前是乌拉草编织的“百福枕”与栩栩如生的骆驼交相辉映,一道行业转型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景象在记者脑海中浮现。

  这个场景,让记者想起在长春市兴隆山综合保税区的吉林特产店里的一幕。不久前,游客王姗对一个高约15厘米的梅花鹿摆件爱不释手,“这小鹿是用乌拉草黏成的,造型很独特,100多元的价格可以接受。

  思路一变天地宽。旅游商品是文旅产业的一个重要元素,有助于拉动旅游消费。在全省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乌拉草行业可否借势实现产业突围呢?

  “吉林省的地域资源特色鲜明,美人松、梅花鹿、人参、貂皮、乌拉草等资源不仅具有旅游商品的可开发潜力,还具备了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双重价值。”著名民俗学者施立学说。

  在长春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师曹晶看来,乌拉草早已具备广为人知的“流量”基础。如何把流量转化为新的经济“招牌”,则需要社会各界解放思想、集思广益,跳出既有的产业和产品认知支撑后续发展。一方面,国际上,植物资源的应用远不止粗加工领域,月见草、薰衣草、油用牡丹等广泛的应用,都是通过科技创新来进行资源的再开发;此外,还可活用文旅产业融合新思维,通过挖掘乌拉草的红色故事、民俗故事,深度开发研学游、特色乡村游等体验互动式文旅产品。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 李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