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出台临时救助制度意见 三种家庭可提出申请

01.02.2015  09:31

1月31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为解决我省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省政府出台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意见(简称《意见》),并要求各地4月底前制定出台本地临时救助制度并立即组织实施。

按照长春市最新公布的城区城乡低保标准每月435元计算,获得临时救助个人可一次性获得435-2610元不等的救助金。

关键词:救助范围

三种特殊困难家庭可提出申请

根据《意见》的规定,救助范围分为家庭和个人两种对象。

A.家庭对象包括急难型困难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困境低保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急难型困难家庭”指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依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指因医疗必需支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依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低收入家庭;“困境低保家庭  ”指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低保家庭;“其他困难家庭”指当地县级以上政府规定的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B.个人对象指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市、县级政府相关救助管理机构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关键词:申请受理

申请应向街道办提出

申请受理包括主动申请受理和主动发现受理。

A.主动申请受理 ,是指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人(指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向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受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以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无正当理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不得拒绝受理。

对具有当地户籍及非当地户籍持有当地暂住证或居住证的,由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对非当地户籍、未办理当地暂住证或居住证的,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县级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申请救助;市辖区政府没有设立救助管理机构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申请人向所属市级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申请救助。

B.主动发现受理分三种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是主动发现困难家庭或个人的责任主体,应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级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或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关键词:救助方式

必要时可直接发现金

按照《意见》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采取发放救助金、实物救助和转介服务三种方式予以救助。

发放救助金是临时救助的基本方式,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由民政部门从临时救助专户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拨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救助金足额、及时到位。对不具备社会化发放条件,或者确有必要的,可直接发放现金。

实物救助是临时救助的辅助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发放救助金并用。对救助对象确有需要的,可适度采取发放衣物、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或提供临时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提供的临时住所,由县级政府通过公租房予以解决;情况紧急的,由县级政府责成当地救助管理机构提供短期住宿。

转介服务是临时救助的补充方式。对给予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要及时转介到相关职能部门并协助其申请。

关键词:救助标准

最多可领6个月临时救助金

临时救助标准由市和县(市)政府确定、公开发布并适时调整。具体公式为,临时救助标准(每人)=当地当期城市低保标准×相应月数。“相应月数”一般指1-3个月,最多不超过6个月。按照长春市最新公布的城区城乡低保标准每月435元计算,获得临时救助个人可获得435-2610元不等的救助金。

对特殊事件、特殊对象的救助,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由县级政府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召集人召集相关救助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会商确定综合救助方式和救助标准,报同级政府批准后执行。

■服务延展

申请临时救助应提交当地县级以上政府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主要包括: 

①《临时救助申请书》、《家庭收入、财产状况授权核查书》和遭遇困难情况证明; 

②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暂住证或居住证等身份情况证明; 

③收入、财产情况证明; 

④赡(扶、抚)养义务关联人收入、财产情况证明; 

⑤当地县级以上政府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记者  单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