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日方首次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

08.11.2014  14:48

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日方首次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

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日方首次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

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日方首次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

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日方首次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

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日方首次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国务委员杨洁篪7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同来访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举行会谈。

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以下四点原则共识:

一、双方确认将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二、双方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

三、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

四、双方同意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努力构建政治互信。

杨洁篪强调,双方应切实按照上述共识精神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把握两国关系正确发展方向,及时妥善处理敏感问题,以实际行动构建中日政治互信,推动两国关系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谷内表示,上述四点原则共识非常重要,日方愿意同中方相向而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7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这四点共识分别从基础、历史、现实、未来四个方面规范了中日关系。

从基础上说,共识重申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建立起中日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分别是1972年两国恢复邦交时发表的《中日两国关于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1978年两国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及2008年两国发表的《关于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近年来,日本部分势力出现了否认和淡化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的趋势,此次中日重申遵守这四个政治文件,对于巩固和构建中日关系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基础。”曲星说。

四点原则共识的第二点谈到的,是双方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这里非常清楚地说到,要‘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用了‘正视’这个词,就是说日本在历史上进行过侵略战争,这一点必须要正视。”曲星说,“另一句重要的话是‘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在历史领域,双方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最突出的表现,实际上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这个虽然在原文中没有提,但逻辑上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如果中日关系要继续发展,政治障碍要克服,那么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日本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做法。”

共识的第三点则是中日关系的现实问题。曲星说,就现实而言,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这是“在中日历来的政治文件里第一次明确提到钓鱼岛争议问题”。曲星说,正视领土问题上的分歧,能促进双方共同努力采取措施管控分歧,避免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高洪也认为,四点原则共识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将中日双方在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上的争议明确地见诸文字,强调了双方存在不同主张。这是对客观现实的承认。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在历史问题、领土维权方面的斗争还会继续,常态化主权巡航应该继续进行。”高洪说。

专家表示,“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反映出中日关系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的解决,可能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说:“中日对话是因为什么原因、影响而中断的,这一背景非常值得反思。由于日方单方面采取所谓‘购岛’的行动,加上此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导致中日双方中断了对话。现在要恢复双方的关系,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还要看日方的表现,边看边走、边走边看,也就是说,要一边评估一边推动下一步的行动。从中日关系本身复杂性来看,在相互依存的同时,矛盾也是根深蒂固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总体来说,中日关系既合作又斗争将成为常态。”杨伯江说。

曲星也指出,四点共识如何落实到行动上最为关键。“这次在共识里用到的一些措辞都是比较间接的,不是特别明确地就一些最敏感的问题进行直接表述。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呢?说明双边关系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的解决,可能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