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些农村老人在城市遭遇“乡愁与困惑”

22.02.2016  08:36

  新华社南昌2月20日电(记者高皓亮)早上9点,初春的太阳已经有些暖意,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一个社区中,53岁的李淑芙抱着刚满一岁的孙女早早下楼。

  老人来自河南农村,她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这个城市找到一份做警察的工作,并娶妻安家。她现在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替上班的大儿子照顾孩子。

  6年前大儿子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李淑芙和老伴就来到了这个城市,老伴帮助在城市干装修工的二儿子带孩子。

  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但老两口至今还种着老家的10亩田地。每年5月回家收小麦种玉米,10月回家收玉米种小麦。

  念大学后留在城市工作,在城市打工后逐渐定居……中国农村青年落户城市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而子女进城成为“城里人”,是很多农村老人的最大愿望。春节期间,老家的亲戚打来电话,羡慕李淑芙两口子进城“享福了”。

  真正享福与否,李淑芙说,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在城市的6年间,李淑芙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城市生活,没有熟悉的乡亲邻里,听不懂当地人的方言,也找不到可以说知心话的人。

  “等孩子上小学了我就回老家”“二孩咋办?难道就不想孙子?”土地在农村,儿孙在城市,李淑芙发现自己如今已很难安然回到老家种地。她的注意力如今全部都放在城市的两个孙子身上。

  不愿留在城市,既有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有保障仍乏力的因素。虽生活在城市,但李淑芙夫妇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仍在农村,老两口跨省的城市医院就医报销额度很低,有时即使生了病也不愿去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创指出,农村大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个体命运,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尚在重建中,更遑论随他们进城的老人们。难以舍弃的故土背后,暗藏着老人对未来的担忧。

  近年来,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的城乡制度并轨,并进一步缩小保障差距。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