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永吉县老两口从窝棚搬进平房 就快用上电了

17.11.2014  13:25

崔广龙家靠一根蜡烛照明 本报记者 王强 摄

“如果停电一天,看不了电视、玩不了电脑、手机也充不上电,到了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你会感觉怎么样?永吉县口前镇就有一户农民,过着这样的无电生活。

屋内照明靠蜡烛

12日10时许,记者前往永吉县口前镇达屯村。打听崔广龙这个名字,许多人不知道,可一问“家里没电的住户”,几名村民毫不犹豫地说,在达一五社。

来到达一五社,一位村民给记者指路:“他是村里最偏的一户人家,看到最后一个电线杆,穿过一片庄稼,走大约500米,看到一个平房就到了。”

来到崔广龙家,5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一片昏暗。棚顶上挂着几个大小不一的电灯,插在插座上却都不亮。

“家里没电,我家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蜡烛。”崔广龙指着一个烛台说,如果是阴天,白天都得点蜡,不然屋里就一片漆黑。

记者注意到,屋子上挂着七八个手机充电器。既然家里没电,为什么准备这么多充电器呢?老人苦笑说:“为了给手机充电,我就到下面儿子家充电,有时候忘记拔电源,充了一天一宿,电池被充鼓了。每次买新电池,商家就送一个充电器。”老人说,他买的手机电池不下十块。

送来的电视也用不上

崔广龙今年74岁,老伴84岁。由于家庭贫困,又没有经济来源,被列为五保户。

早些年,他在紧邻大山的地方挖了一个地洞,与老伴在地洞里生活。“冬天也住在地洞里,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去的,真的很冷。”冬天过后,山上的雪开始融化,雪水流进地洞里,洞的四壁也被水浸湿了,很快地洞就塌了。

无奈之下,他和老伴跑出来,在地洞附近用苞米秆搭建了一个小窝棚。“那时候没有通电条件,我也没寻思。”后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协调相关部门凑钱帮他盖了现在的房子。两人终于有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家。

家虽然有了,可一直没电,老两口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民政部门曾给我家送来一台电视,可家里没有电,电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后来只好拿走了。”这件事后,崔广龙意识到,没有电实在不方便,后来他听说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于是踏上了求电之路。

2012年前后,他经常前往位于口前镇的永吉县农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表示会向上级部门报告,争取帮他解决。

“农电工作人员来过我家好几次,在附近进行测量,可始终不见施工。”崔广龙说,老伴患有肾病,经常起夜上厕所。晚上得摸黑找火柴点蜡烛,可等找到火柴,摸到蜡烛,老伴已经憋不住了。他们老两口最大的希望就是家里能用上电。

达屯村居民冯先生说,崔广龙家没电的事已经存在很多年,过着没电的生活很不容易。

永吉县口前镇达屯村相关负责人张先生表示,崔广龙的房子是2012年由民政部门和残联帮助建成的。“房子位置原本属于林场,那里不是居住区,也就没有电网。”为了帮他解决用电问题,他协调相关部门出具情况说明和申请材料,前段时间,他与崔广龙一同来到农电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会在近期解决此事。

农电:正在施工 将解决此事

永吉县农电有限公司财物资产部主任姜海涛表示,崔广龙是五保户,当年村里为他申请了一个房号,房子建在山边,距离电网系统几百米之外的地方。“他申请办电,但原有为村子送电的电网已经建设完了,我们便将他的申请上报到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姜海涛表示,一般来讲,如果居民新建房申请用电,可以向农电部门提交申请架支线路,材料费自行承担。但崔广龙是五保户,没有能力承担这笔费用。上报到国家出资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但这几年始终没批下来。最近他们申请到一笔扶贫资金,将解决此事,“我们已经协调了材料和施工人员,目前正在施工。”

  本报记者 李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