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种粮大户种地不割秸秆、不刨茬子 农忙时节好“清闲”

17.04.2015  23:05

中国吉林网讯(记者隋二龙 苗玲玲)进入4月,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田野间到处是忙碌的备春耕图景。但东辽县云顶镇东方红专业合作社的人却一直没有下地干活的意思。

听说合作社承包了3000多亩地,他们咋就这么坐得住?

这两年合作社下地都晚,地里玉米秸秆都不清理,说是保护性耕作不用这么早干活。”附近村民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不割秸秆、不刨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按宽窄行播种……这两年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20日之后下地干活一点儿不晚。”4月14日,在东辽县云顶镇东方红专业合作社,说起保护性耕作的种种利好,理事长王景辉满脸笑容。

别看现在王景辉对保护性耕作这么认可,刚开始试种时,他也犹豫过。

在合作社的院子里,王景辉一边向记者介绍新引进的4台免耕机,一边回忆说:“第一年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上千亩地万一收成不好可咋办?后来看着苗儿破土了、长大了,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今年用我们东辽生产的免耕机械,更加适合播种,产量更有保证了!

尝到了保护性耕作的“甜头”,今年王景辉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全部推行这种先进的耕种方式。

同样,在白泉镇集贤村4组,种粮大户李永富今年格外“清闲”,在家里做起了“总管”。

这两年陆续在平坦、连片的地块开展保护性耕作,人力需求越来越小,女婿带着几个司机去地里干活了,我张罗人在家挑种拌药、育水稻苗。

回忆起最初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场景,李永富记忆犹新。“开始的时候周围人都不认这个技术,看着我家地里到处都是玉米秸秆,干了几十年农活的‘老庄稼把式’都说这地算是完了,就擎等着撂荒吧!能长出苗才怪,大家纷纷产生质疑。

可不么,那会儿他们家的地可没法看,就跟撂荒了一样,真没想到人力没投入多少,收成反而不错,而且还年年增产!”随行的集贤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库说道。

在离家不远的善林村,李永富的女婿边振华正带着车队干活。31岁的他虽说才高中毕业,这些年跟着岳父种地,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算是这里的“成手”。

年轻人有胆识、有魄力。随着承包土地数量的增加,边振华先后成立了东辽县白泉镇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华晨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从周边的5个村流转土地4700多亩。

东辽县农机局副局长张春阳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经常到村屯开展培训,老百姓渐渐认识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好处。不动土、少动土,投入小、产量大,而且还可以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作业环节,资金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亩产还可提高10%。现在,全县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地已超20万亩,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以上。

在东辽县,大面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区除了云顶镇和白泉镇,安恕镇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辽河源镇秋硕农机合作社,也都是推广这项技术的受益者。

去年,秋硕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3900亩,其中3100亩实施了保护性耕作,4台免耕机、12人利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春耕播种作业,累积节省4000工时,减少投入60万元。

秋收的时候,合作社算起了“总账”:一年下来,粮食产量达到600多万斤,照比之前直接增收100多万斤,纯收入增加100余万元。

手捧刚刚筛选出来的种子,合作社负责人邱国刚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今年我们又流转土地2000多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听说今年省里对保护性耕作有了补贴,成员们的干劲儿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