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召开“贸易强国战略”理论研讨会

29.06.2016  12:04

  2016年6月14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举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交流暨贸易强国战略理论研讨会》,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研究员主持会议,人民出版社、上海市哲社规划办、《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和《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代表和有关领导应邀参会。
  
  于信汇书记在讲话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非常脆弱,中国的外贸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进中高端水平离不开国际贸易,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贸易强国是经济强国在贸易上的表现,在全球化时代,贸易与经济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贸易大国的转型升级需要从结构和性质出发。由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张幼文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为着力点,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提出了贸易强国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雷达等数十位国内专家以及本院世界经济所全体同仁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项目首席专家张幼文研究员首先对其成果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第一,与会专家对要素流动是否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进行激烈争论。经济全球化从贸易自由化开始,今天投资已经超越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题:投资不仅替代贸易、而且创造贸易更改变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是以资本为载体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技术、品牌、管理、销售网络等易流动要素向土地、自然资源和低端劳动力所在地流动并与之结合,形成全球化的生产过程。黄先海、雷达等教授提出从经济增长和周期的角度分析要素流动。
  
  第二,研讨会基本认为要素引进是中国实现出口高增长的基础。引进外资是当代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关键与前提。没有外商直接投资确定特定产品的生产,运用其相关技术、品牌与管理,依靠其销售网络,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不可能形成出口产品比较优势。中国贸易发展的模式不是发展经济学基于要素不流动的出口导向战略,而是以要素引进提升出口能力的全球化战略。陈勇、韩剑等提出了当前外贸发展的面临的问题,认为如何继续发挥要素引进的主导作用,并推进“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三,专家们赞成要素收益是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但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对贸易竞争力的科学界定是规划贸易强国战略的基础,贸易竞争力一般用显性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规模指标来衡量,忽略其中的低价竞争降低收益水平。只有本国要素的收益才是一国出口竞争力的核心与内涵。提升贸易竞争力本质上是提高本国要素收益。张二震、殷醒民等从分工和人均出口量提出了改进意见。
  
  第四,从要素角度看,要素升级才能实现分工价值链的重构。专家们认为当前是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一个机遇期。现代国际分工是产品的价值链分工,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结构。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只是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片段,要占据价值链高端只能靠拥有高级要素,因此需要要素升级。
  
  第五,从政策看,研讨也认为要素培育是贸易强国策的核心。肖林、陈宪等专家认为这也是与供给侧改革相统一的。要素流动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全球化经济的微观机理与本质特征,而且相应地启示了贸易强国道路的战略核心,即培育高级要素,从人才集聚、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到营销网络建设。以国家资本带动民间投资,以对外投资创造出口贸易与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正在探索的新贸易发展模式。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内容和观点展开了热烈和深入的讨论。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