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说“招工”:“壮丁”如何拉得住?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企业要想提升用工稳定度,都必须从自身做起,把“抢进门”的都变成“自己人”,切实增强员工归属感,拢住心,留下人
羊年春节,手机“抢红包”引发全民狂欢。元宵节没到,不少企业又投入了“抢工人”的热潮,似乎不早点行动,“壮丁”便会陷入“已被别人领取”的境地。
之所以“抢工人”,有些是为扩大生产,更多则是被动的重新洗牌——前一年好不容易刚上手的工人,转年便可能“嫁作他人妇”。于打工者而言,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机会,跳跳槽、换换手无可厚非。但对企业来说,每年春节后这段时间却着实难熬。用工不稳,导致企业不得不年复一年地招聘、培训、磨合,也导致每次过完年车间总得“预热”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步入正常运转。赔进培训成本不说,生产效率也会受到牵连。对此,江苏一家纺织企业主就抱怨,现在员工流动率已高达近30%,招聘成了常年性的工作。
拥有一支稳定、高效、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是制造业企业走向成熟的必备要素。然而,在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流动加大的今天,做到这点实为不易。供应少、对手强,让制造业企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直面工人紧缺的现实。2013年起,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逐步下降,人口红利式微,区域用工竞争日渐激烈。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凭借劳动强度较轻、环境更好、收入可观的优势,又在与制造业的人力资源争夺中频占上风。然而,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企业要想提升用工稳定度,都必须从自身做起,把“抢进门”的都变成“自己人”,切实增强员工归属感,拢住心,留下人。
留下工人,待遇是绕不过去的。企业与员工,本是利益共同体。工人待遇好了,积极性提高了,创造的利润会更多;企业利润高了,才有能力涨工资,也就更能留住人心。
留住工人,光靠银子也不够。车间通风是否良好、温度是否适宜、安全是否有保障、加班能否有双倍工资……劳动的环境条件、企业的诚信程度都左右着工人“用脚投票”的选择。过去用工充足,一些企业不需也不屑下这些功夫;如今,不少企业打出包吃包住、夫妻宿舍、带薪休假、专车接回等“情感牌”,归根就是要给工人“家一样”的感觉。这一点,值得更多企业借鉴推广。
工人紧缺,也倒逼着企业转型升级。更新设备、机器换人,虽把员工数量减下去了,但劳动强度的降低、生产专业化的提高,却能让企业逐步吸引稳定的高技能工人。就这一点看,加快产业升级也是稳定队伍的一个法子。当然,除了企业,城市的决策者也应转变观念。过去,有关部门习惯了向企业承诺解决“用工荒”,费尽周折“拉壮丁”,今后不妨在营造合法合规的就业环境、建立合理的工资协商机制、赋予农民工同城待遇等方面多下些功夫。工人的心气儿顺了、劲头儿足了、归属感有了,恐怕也就不会一次次地奔向不确定的未来。
出了正月,工人抢夺战差不多就可见分晓。短期内抢下工人,赶上订单,确实可以“沾沾自喜”;可要想长期稳定、“洋洋得意”,企业要做的事儿还多着呢!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