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地”改革叩开农民财富之门

20.12.2016  11:38

  正在广袤大地上进行的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享受到更多“土地红利”。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承包户放心流转,经营者安心投入,亿万农民受益。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块地”改革试点激活了“沉睡”资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

  冬日的低温丝毫没有降低全国各地人们到访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热情。当初“大包干”的带头人严金昌当上了土地流转平台小岗村中心的负责人,互联网+农合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也在当地启动。小岗村在完成土地确权后,顺应农民保留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目前,该村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可耕地面积的58%。

  眼下,在广袤大地上正在进行着的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土地权益释放红利。各地探索农村承包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为构建新型农业体系打下了基础。部分地区依法审慎开展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三项被称为农村“三块地”改革激活了农村“沉睡资产”,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

  “三权分置”分清主体权利边界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近年来,承包经营权又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格局。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看来,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土地制度改革就像“三部曲”,集体所有是始终不变的旋律。

  现阶段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很重要的内容是处理好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随着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家家包地、户户务农的局面已发生变化。“三权分置”可以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厘清承包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双方在承包地上的权利,确保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2.3亿农户中流转出承包土地的已经超过7000万户,占比超过30%。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超过50%,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三权分置”的基础是稳定承包权。在江西遂川县玕山村,村民曾路生高兴地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他家2.32亩承包地分散在6个地块,每个地块的名称、编码、实测面积,以及相邻的地块名称、坐标位置都标注得很清晰。在备案的材料里,不但有他签字确认的户主代表声明书、公示无异议声明书,还附带了照片、户主身份证与户口本复印件等。

  曾路生的故事是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顺利进行的缩影。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有2545个县市区、2.9万个乡镇、49.2万个村开展确权登记,完成确权面积达7.5亿亩,占家庭承包合同面积的60%。

  两种模式探索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新型主体和规模经营的发展。这些新型主体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超过350万户,经营耕地面积超过3.5亿多亩。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对流转土地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既要赋予他们发展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项权利,鼓励他们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其农业生产要素功能;又要确保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地位,不损害农户承包权益。

  规模经营并不只有流转土地一个途径,还可以“绕开”租金这一门槛,形成农民和新型主体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机制。去年以来粮价下降,很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发现,除去流转租金和生产成本,种粮纯收益不高。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探索不流转土地而采取土地托管、土地入股,搞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也实现了规模经营,被称为服务集中型规模经营。

  土地入股就是一种服务集中型规模经营模式。44岁的任建忠是四川崇州青桥村农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崇州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经营管理。在任建忠当职业经理人的头一年,合作社经营的133亩土地亩均分红达900元。“这是农民种植年纯收益的2倍。”任建忠说。

  在江苏省,南通市率先推出土地“全托管”,该市“全托管”服务主体达1145家,服务面积占水稻面积的五分之一。规模化生产使1.2万亩田埂废塘变良田,无论是拥有承包权的农民还是托管服务主体,都实现了增收。

  三项改革激活土地资产属性

  随着实践发展和改革深入,农村土地制度与城镇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不适应,要通过改革破解。此前的土地制度更多强调农地的资源属性,对资产属性关注不够,宅基地的流转受到严格限制,建设用地增值收益中农户所获比例过小。2015年,部分地区在中央许可下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先行先试。

  宁夏平罗县承担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在平罗县通伏乡通城村,村民郑卫东拿出几个本本摆在茶几上说:“棕色的是宅基地使用证,紫红色的是农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证。剩下的是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证。有了这些证,就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了。”当地高庄乡高庄村村民吴忠礼告诉记者,为进城买房、同时经营汽车修理部,他将自家的4间砖瓦结构住房和5亩承包地全部办理了自愿有偿退出,得到收储金9.8万元。

  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介绍,试点涉及33个地区,除浙江、四川各有两个试点地区外,其他29个省份均有一个县(市、区)进入试点范围。试点工作将于2017年年底完成。

  无论是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还是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都遵循着共同的“底线”,不能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改垮了,不能把耕地给改少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农办原主任陈锡文表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

    

玉米收购的担子谁来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系列报道之二

经济日报 刘 慧
 

  阅读提示

  今年是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第一年,玉米临储取消后,谁来承担玉米收购的重任,存在什么样的困难,是否会发生大范围“卖粮难”?就此,记者深入黑龙江、吉林等玉米主产区进行了调研。

  有人收粮:多元主体积极入市

  在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门前,一辆辆运粮车在凛冽寒风中排起长龙。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石小梅说,企业主要生产燃料酒精、食用酒精、DDGS高蛋白饲料等产品,年加工能力120万吨。以前实行临储收购时,加工企业面临玉米价格高、生产经营成本高的问题,经营十分艰难。今年实施市场化收购以来,玉米价格下降了,生产成本也跟着降下来了,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去年收购玉米80万吨,今年预计收购110万吨至120万吨。

  黑龙江今年玉米产量预计达到1000亿斤,除了农民自用200亿斤,还有800亿斤玉米需要市场化收购,收购压力巨大。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朱玉文表示,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确保有人收粮,是防止出现“卖粮难”的重要举措。目前黑龙江玉米收购主要以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收购为主。

  与一些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的热闹景象相比,中储粮的一些粮库稍显冷清。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秀明说,中储粮不再收购临储玉米,不过,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稳定市场价格预期,通过中央储备粮轮入进行收购,收购价格按照国家粮食局对黑龙江地区监测的玉米收购价格的平均价,干玉米价格为每斤0.7元。中储粮榆树市直属库党委书记王强说,粮库除了收购中央储备粮轮入玉米外,还利用已有的设备、场地以及铁路专用线为中粮贸易和南方一些贸易商提供代烘代收代发服务。

  而中粮、中航等国有粮食企业转向贸易粮收购。据了解,中粮贸易公司今年计划在黑龙江收购400万吨玉米,还要为中储粮广东公司收购21.8万吨储备粮。中航国际粮油贸易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利用库点、资金和渠道优势,结合黑龙江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用粮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各种方式灵活开展经营:边收购边销售,把收购的玉米陆续运到销区;为农民提供代烘代收代储服务;为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提供代烘代收代储服务。

  在黑龙江宾县粮食局副局长邹本伟看来,随着多元市场主体的积极入市,宾县基本不存在“卖粮难”问题。宾县今年玉米产量110万吨,商品量80万吨。辖区内大成、大北农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中储粮宾县直属库收购轮换粮12万吨,全县240多家民营粮食收购企业预计收购转化贸易粮30万吨,地方粮库市场化收购10万吨至15万吨。

  有仓装粮:加工企业就地转化

  随着玉米价格的下降、玉米加工补贴力度的加大,玉米深加工企业逐渐扭亏为盈,成为玉米收购中非常活跃的一支力量。

  对于黑龙江隆信锐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彦辉来说,市场化收购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该公司从事蒸汽片玉米生产,为伊利、蒙牛等国内大型奶制品加工企业的牧场提供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以前实行临储收购时,企业只有一条生产线,产量低,产品单价高,盈利能力弱。”何彦辉说,今年公司又上马一条生产线,产能增加60%以上,盈利能力翻了一倍以上。目前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预计收购加工玉米15万吨。

  现在,玉米加工企业的日子好过多了。但是由于产成品价格走低,企业只能维持盈亏平衡,入市收购较为谨慎。为了支持深加工企业多收购、多加工、多建库存,引导企业就地加工转化,东北三省一区纷纷出台玉米加工补贴政策。黑龙江玉米加工补贴为每吨300元,吉林和内蒙古补贴200元,辽宁补贴100元。加工企业为了充分享有补贴政策红利,日夜不停、开足马力生产。黑龙江预计可加工转化玉米220亿斤,吉林预计从今年11月到明年6月末深加工可消化玉米140亿斤左右。

  玉米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缓解“卖粮难”问题。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能力最强的地级市,今年绥化市玉米产量预计为940万吨左右、预计商品量800万吨以上,深加工能力400万吨,相当于全省加工能力的三分之一以上。中粮生化肇东公司、肇东成福玉米公司、青冈龙凤玉米公司、绥化昊天玉米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预计本收购期可收购250万吨,占绥化市玉米商品量的31.2%。吉林榆树市是全国第一产粮大县,今年预计玉米产量300万吨,商品量220万吨,中粮生化、吉粮天裕、正大饲料、通威饲料四家企业年可转化玉米174万吨。

  然而,仓容不足是制约加工企业收购玉米的一个因素。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大型民营企业,年玉米加工能力达70多万吨,今年计划收购70多万吨玉米,截至12月8日,已经收购7.4万吨玉米。公司负责人王亚芝告诉记者,除了现收现加工外,公司还需要储存一部分玉米。现有仓容5万吨,露天储存7万多吨,还需要租赁或者委托国有粮库代收代储27万吨。

  有钱收粮:资金难题如何解决

  收购粮食占用资金大,像中粮、中纺、中航和黑龙江象屿集团这样的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资金相对充足。但是,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收购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玉米价格基本见底,预计后期玉米价格会反弹,希望在玉米价格处于底部时要尽可能多收玉米,确保明年全年加工有充足的粮源,企业成本可控。”何彦辉认为,目前还面临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已经获得的中行贷款1200万元,只能收购1万吨左右,大部分资金还得自筹。

  吉林榆树市天赐金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张国同样面临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银行贷款门槛高,收购资金主要靠自己解决,他以公司产权作抵押在村镇银行贷款400多万元,大部分资金是东挪西借来的。

  有钱收粮,才能保障玉米收购顺畅进行。据了解,黑龙江为了保障企业有钱收粮,分类落实各类市场主体收购资金需求,统筹协调落实了在地央企等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玉米加工企业、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其他多元主体等各类收购主体收购资金;建立黑龙江省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规模暂定10亿元,省级财政出资20%,由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玉米深加工企业筹集80%,视实际资金需求可同比例追加规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副行长李文武说,该行主动与中粮、中航、中纺等大型央企以及象屿等地方粮食企业对接,联合地方粮食局对地方粮食企业进行专项调查,对接的收购企业186个,及时审核收购贷款资金,预计稻谷需要投放600亿元,玉米400亿元,截至11月21日,玉米投放贷款3.5亿元。

  吉林省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解决“有钱收粮”问题。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杨光说,针对贸易企业信用等级低、抵押担保不足问题,建立玉米收购贷款风险共担机制。首先,设立玉米收购风险补偿基金。省财政出资5亿元,贷款企业出资3亿元,形成风险补偿基金8亿元的规模。初步测算,按照商业银行放大8至10倍、农发行放大15至20倍,8亿元基金可解决贷款80亿至100亿元,可以满足春节前玉米收购需要。其次,组建粮食收购信贷担保公司。拟注册资本金28亿元,财政风险补偿基金转作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力争春节后正式运营,解决企业长远经营的收购贷款问题。

  有车运粮:运输瓶颈亟待破解

  在市场化机制下,确保“有人买粮”是做好东北地区玉米销售工作的重中之重。

  东北地区玉米供大于求,今年新上市玉米除了满足本区域需求外,大部分玉米需要远销南方主销区。今年黑龙江玉米产量预计1000亿斤,商品量800亿斤,除了省内加工企业用粮220亿斤,还有580亿斤需要运往省外。吉林省玉米产量预计600亿斤,商品量570亿斤,除了省内收储、深加工、过腹转化300亿斤,加上省外常态流入50亿斤,预计有320亿斤左右需销往省外。

  随着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下降,以前制约北粮南运的价格倒挂问题已不存在。目前,黑龙江玉米价格为每吨1400元,广东港口价格为每吨1800多元,产销区玉米价格回归合理价差,为销区企业到东北购粮、东北地区贸易企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

  从市场需求来看,东北玉米市场空间广阔。国家有关部门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暂停政策性玉米销售,为东北新玉米腾出市场空间。华北地区玉米受阴雨天气影响,质量有所下降,南方销区企业对东北玉米需求巨大。但是,受到运力不足、运输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东北玉米南下严重受阻。

  “现在东北玉米不缺市场,缺的是运力。”黑龙江象屿农业物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田学说,现在,企业有收购能力,有烘干能力,有铁路运输专线匹配,就是运不出去。截至11月20日,象屿公司收购124.5万吨,只运出去23万多吨。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南方饲料企业普遍没有库存,原粮严重短缺,如果东北玉米不能及时有效运到销区,进口高粱等替代品可能会挤占东北玉米市场。“希望有关部门解决东北地区运力不足的问题,或增加东北运粮车皮,或出台东北粮食运输补贴政策,或者开辟北粮南运绿色通道。

  运力不足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中粮贸易黑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碧说,公司因为粮食运不出去无法及时兑现合同,现在不敢贸然与南方企业签订采购合同,而是等玉米运到南方港口以后,再与用粮企业现签合同。吉林天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景林说,现在公司生产的酒精和饲料运不出去,企业不得不减产,燃料煤运不进来,还会影响粮食烘干。

  粮食外运难让黑龙江粮食局局长朱玉文寝食难安。“黑龙江粮食外运,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但是铁路运力有限,公路运输成本上升。收购的玉米不能及时运出去,不仅占用企业资金,增加经营成本,而且影响企业采购玉米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东北玉米的顺畅外销,最终影响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朱玉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