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三千“候鸟”守护自己的栖息地

23.12.2015  13:39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三亚河清,白鹭回归,候鸟选择栖息地,首要是生态环境。“‘候鸟’老人择居三亚,也是如此。”80多岁的原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九如说,作为“候鸟”应该要保护好自己的栖息地。

  今天一早,罗九如就拿着垃圾袋,沿着三亚湾散步,看到垃圾就拾起。短短两个小时,垃圾袋就装满了。

  从2003年开始,每年冬季罗九如都是在三亚度过的,也是从那年开始,她一直坚持在海边捡拾垃圾,一捡就是十多年。“5年前我从‘候鸟’变成‘家雀’,开始常住三亚,”罗九如说,三亚就是自己的家,要时常打扫打扫,才住得舒服。

  不过,相比以往,三亚的生态环境还是在退化。“上世纪70年代,我来海南科考,那时候的海特别蓝,晚上打开手电筒,就能看到成百上千条鱼,在船上撒点吃的,海鸥成群飞来,几乎将人扑倒。”罗九如说,随着城市发展,昔日场景只存记忆。

  数据显示,每年上千万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三亚,特别是冬季,40万“候鸟”老人从北方“”来,栖居半年。他们的到来,让三亚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从小渔村蜕变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但同时也让生态环境遭受考验。

  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老年大学工作部副部长迟艳丽说:“三亚本地居民才60万人,突然增加了上百万的游客和‘候鸟’老人,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城市管理,都给三亚带来了压力。

  为此,部分候鸟老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候鸟”志愿者服务队,实现“候鸟”老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截至目前,志愿者已达3000多人,每天在各个服务点轮流坐班,或清理垃圾、或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同时为市民游客提供服务。

  “几天前,在金鸡岭路口,一位外地老年游客就过来求助,说孙女已经走失1个多小时。我们的志愿者边安慰老人边报警,担心小女孩贪玩落水,沿着海边一直寻找。两个小时后,我们找到了小女孩。”迟艳丽说,当志愿者回来与老人会合时,老人又不在原地了,又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让祖孙团聚。

  罗九如也是“候鸟”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在清理垃圾之余,她还参与珊瑚、红树林的保护行动。现在,她正在做的是帮助三亚“唤回海鸥”。

  “已经在亚龙湾建了孵化基地,通过人工繁育海鸥,让海鸥回到三亚湾。不过,海鸥在三亚消失,主要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我们需要帮助它们修复栖息地。”罗九如说,“海鸥是前车之鉴,我们也是‘候鸟’,在三亚栖息,要更加爱护这里,才不会重蹈海鸥覆辙。

  (本报三亚12月22日电)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