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万人是怎样脱贫的? ——“民生指南在四平”系列报道

30.10.2015  17:29

      “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四平市提出:让幸福阳光普照每个角落,建设幸福四平,一个人都不能缺席。

      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是四平市委、市政府民生“攻坚战”的重要一役。4年前,四平市贫困人口为31.5万;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19.8万人。贫困地区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4年前的2703元,增加到现在的3018元。4年来,全市累计争取各类扶贫资金1.64亿元,实施了276个扶贫开发项目。

      建档立卡:“定向滴灌”成机制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实现扶贫工作向“定向滴灌”转变,四平市从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入手,对全市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将贫困对象信息逐一录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市有微机管理档案。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共110个。

      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村的致贫原因,差异分类精准扶贫,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对因病因残致贫的,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和因学致贫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缺土地、缺水、自身发展力不足、因灾致贫的,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和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智障及低保户,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整村推进:辐射扩大受益群

      街道宽阔整洁、新建楼房林立、群众安居乐业……在梨树县喇嘛甸镇平岭村、伊通县新兴乡闫家村、辽河垦区种羊场一分场等多个“名声在外”的贫困村,已很难想象昔日的影像。这是“整村推进”的功劳。

      整村推进就是以整个村为扶贫对象,统筹运作: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逐村验收。

      四平市将扶贫资金、扶持项目、帮扶力量和技术服务整合到村,大力推进扶贫项目“四到户”,即“环境绿化到户,卫生防疫到户,信息网络到户,产业扶持到户”,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5%以上的贫困村实施了入户项目建设,已完成6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有20多万群众受益。

      “整村推进”改变的不仅是村,而是整个农村。目前,全市已实现公路、电话、电视、宽带、电力村村通;适龄人口教育率达100%;乡、村级卫生计生服务网基本健全,每个乡镇有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产业扶贫:好项目开启好路径

      四平市将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村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指导贫困村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构建“村有一品、乡有一业、县有2个以上特色产业”的“112”产业扶贫格局,全面带动地方脱贫致富。

      他们将现代农业与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相结合,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扶贫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双辽市茂林镇美丽村,今年共得到了100万元的整村推进专项扶贫资金。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将70万元用于鹅和羊养殖,采取分户和联户相结合的方式,使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村利用扶贫资金养鹅3400多只、羊400多只,仅此一项,预计户均增收近3000元。利用剩余30万元修建村级道路,解决行路难问题。

      铁东区叶赫镇叶赫村拟投资100万元,建一公顷温室大棚3栋、冬储果窖一处、果林围栏500米,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养殖和种植业不断发展,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

      雨露计划:“授之以渔”传技能

      为进一步增强贫困人群脱贫致富能力,四平市深入实施国家扶贫开发“雨露计划”: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青壮年农民转移就业;通过创业培训,使扶贫重点村的干部及骨干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一两项有科技含量的技术。

      培训主要围绕当地主导和优势特色产业,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对象,以创业理论、创业技巧、创业实践、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为目标,达到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兴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的效果。

      在四平市发改委、四平市就业局和四平市经贸学校联合举办的扶贫开发技能培训班上,市经贸学校的资深教师对53名贫困农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专业培训,使他们逐步成为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经纪人”。

      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领富路

      四平市建立驻村帮扶工作队(组)机制,对列入吉林

      省规划的贫困村,全部派驻帮扶工作队,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进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牵线搭桥、引资引智,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政策,帮助指导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6月启动的这一“工程”,目前已全面推开,全市共选派226名机关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同时,派驻村干部282人,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阳光监管:廉洁扶贫保精准

      为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四平市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落实监管责任制,严格资金管理。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梳理,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分阶段、分步骤落实整改措施。严格按照扶贫规划编制和筛选扶贫项目,并按有关规定立项,立项前进行论证和评估,确保“资金随着项目走,项目根据规划定”。

      落实审计验收制,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项目跟踪监测、验收制度和资金审查制度,积极落实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年度专项审计制度,对扶贫项目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等情况,组织开展扶贫项目全程联合跟踪监测,防止和杜绝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落实公示公告制,筑牢“高压线”。通过“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村民大会等形式,及时公开公示项目名称、扶持对象、资金来源、补助标准、资金使用情况,提高群众参与度,严禁截留、挪用、浪费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