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吉林省“十二五”扶贫工作综述

16.12.2015  10:28

      一路走来,有踏浪逐波,有披荆斩棘,有沟谷波回,有峻岭险峰。稳增长、增效益、转方式、调结构,吉林“十二五”画卷,大气磅礴,劲力贲张。

      然而,画中还有一抹温暖、柔和且浓重的底色,与大气磅礴的主色调刚柔相济。底色上绘就的是我省扶贫开发“一个也不能少”的温情故事。

      5年来,100余万吉林人从贫困中拔出脚、昂起头,阔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道上。

      扶贫打好精准牌,脱贫按下快进键,吉林人的扶贫画笔遒劲挥洒,力透纸背。

      “精准”发力——切中扶贫之实

      【核心提示】扶贫之精准,成败之所在。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将扶贫政策和对贫困群众的关心照顾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个贫困群众身上,让贫困群众切实得到真正实惠。我省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意见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出台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片区攻坚规划以及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镜头】“一头黄牛入股,每年2000元分红,5年下来就是1万元。”这两个数字在明东村的村民心中并不是一笔账,而是一份情。

      “把扶贫资金变成了活水,年年有分红。”日前,在龙井市明东村,农户金正元向记者表达着成为“股东”的喜悦。

      明东村是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井市的一个边远贫困小山村,贫困户一共有196户。这里的贫困户大多是年迈的老人,缺乏劳动能力和技术,为了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扶贫目标,龙井市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2011年确立了延边优质黄牛养殖扶贫项目。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和桥梁,贫苦户为基础,有效解决了特困户的收入问题,截至2014年,该项目共向贫困户“分红”252万元。龙井市扶贫办综合科科长孙育峰介绍,目前,龙井市的贫困人口正以每年3000人左右的规模不断下降。

      【亮点】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

      不撒胡椒面,扶贫有准头。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我省将全省贫困人口、贫困村、重点县的数据,全部录入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联网运行,有的放矢。将扶贫从“”扩大到“”,瞄准西部干旱盐碱沙化地区和东部高寒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重拳出击,投入831亿元、实施389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如春风化雨般,让曾经贫瘠的土地萌发出新的生机。

      要致富,先通路。我省加强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交通、通讯等建设,以保障贫困群众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预计至2015年底,我省贫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1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183公里,贫困地区通高速的县(市、区)达到9个;将解决480.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使40万户农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造血”扶贫——补齐扶贫之短

      【核心提示】“造血式”扶贫,授之以渔。

      “十二五”期间,我省用“造血式”扶贫,积极推进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移民扶贫、生态扶贫、职业教育扶贫、企业带动扶贫等十大扶贫工程,切实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块“短板”,以产业发展带动区域致富,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十二五”期间,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3元,比2010年增加2857元,年均增速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镜头】汪清县地处高寒山区,是我省东部片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从2011年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2014年成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之一,汪清县培植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案例,是我省扶贫产业带动区域致富“攻坚战”中的一个成功样本。

      “从没想过在这高寒的山区里,日子会越过越好。”汪清县天桥岭镇木耳种植户朱孔春一边大发感慨,一边把一袋袋的木耳倒出来晾晒。

      以往的朱孔春,一亩地种玉米,利润仅千元;现在的朱孔春,一亩地种木耳,增收1.5万元左右。

      “十二五”期间,汪清县扶贫开发重点以扶持特色产业为主导,因势利导,积极帮扶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配套完成了架电、修路、打井,新建食用菌厂房、培养室、看护房316个,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05万元,形成了以口山村为中心,将沿线的天桥岭村、桃源村、鹿圈子村构建成一条规模为1000万袋的木耳经济带。5年来,汪清县共计扶持86个村开展木耳种植,发展地栽木耳种植5.5亿袋,实现产值8.25亿元。

      【亮点】拔穷根,换穷貌。“十二五”期间,我省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了股份合作、集体经营、企业带动、联户经营、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20多种创新模式,按照股份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真正在产业实施过程中持续受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纷纷涌现,呈现一主多元、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相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在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全省片区县编制和完善了县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强化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提高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真正在产业实施过程中持续受益,实现稳定增收。

      帮扶兜底——拓宽扶贫之径

      【核心提示】扶贫机制不断创新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省扶贫工作一直行走在“一个也不能少”的赶考路上:4500名选派干部、1500个工作队、1800多个部门进驻贫困村,进行点对点、人对人的全覆盖帮扶行动,积极创新帮扶机制,建立帮扶社会平台,打出扶贫“组合拳”,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镜头】在镇赉县镇赉镇解放社区,65岁的村民孙胜华正在收拾自家的院子。

      每当看着自家的大瓦房和门前通畅的水泥路,孙胜华就感慨万千。“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谁能想到一汽集团帮我们盖新房、修村路。这条件好了,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

      从2011年起,一汽集团牵手镇赉镇开展扶贫攻坚活动,截至2014年,累计投入援助资金超过4100万元。一汽集团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不但改善了镇赉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同时还帮助村里搭建塑料大棚、集中养殖圈舍等。

      “对于村民来说,生活就是‘一宿进小康’啊!”孙胜华说,来年还想再养几只小尾寒羊,多包些地种玉米,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亮点】近年来,我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企业采取产业带村、项目扶村、招工帮村等形式,在贫困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带动辐射贫困户2万多户。

      随着社会扶贫渠道的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扶贫。全省在完善社会扶贫机制过程中,加快了贫困信息库的建设,激发全社会参与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免除23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省11个县(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每年直接受益学生约8万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全省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10万多人,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

      与此同时,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救助重特大疾病5.9万人次,人均救助金额5410元。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建立覆盖全省的法律服务12348热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