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歧视 艾滋病感染者盼关爱

02.12.2014  12:47

    摄影 陈英才  医生为艾滋病感染者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

    本报记者 于慧

    一碗饺子、一句温柔的问候、习惯而自然地握握手……1日,世界艾滋病日当天,记者来到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看着医护人员面对这里的32名艾滋病感染者,他们之间就像朋友一样的说话、接触。有了这样的关心,感染者们也在这里得到久违的尊严与活下去的勇气。

    一碗饺子让患者心里很温暖

    “饿没饿呢?饺子来了,快吃吧。”1日11时30分,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传染科病房内,罗威主任拿着刚刚煮好的热乎乎的饺子递给艾滋病感染者小甲(化名)。接过饺子,小甲低着头说:“这么多呀,我不得吃撑了。”原本正常的聊天中,小甲看见罗主任身后的记者,一下子转过身,脸上的笑容也一下子凝固了。看到小甲这样子,罗主任小声对记者说:“他们顾虑特别多,担心自己的事情被别人知道。”在罗主任的解释下,小甲说出了自己故事。

    他今年27岁,家在外地,原本也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次无聊时的同性接触后,他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从发病那天起,他的工作没有了,家人为了尽最大努力挽救他,把他送到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可刚来到医院的时候,小甲对生活和治疗都失去了信心。然而,医生和护士第一次与他的接触就给小甲很深的感触。“护士给我打针的时候跟给其他正常人都是一样的用手指摸血管、扎针。”小甲回忆着说。

    对于这些,罗威主任告诉记者,艾滋病感染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内心十分脆弱,如果医护人员有嫌弃或害怕的眼神、小动作,很容易就能给感染者带来心理的伤害,从而造成他们更加的脆弱和抵触治疗。为此,这里的医护人员在做好自我防护外,在与感染者的接触中,除了常规的戴口罩外,不会有任何的多余防护。唯一特殊的情况是医护人员手部有伤口的时候,他们才会戴上医用手套,可就是这样,他们也都会跟感染者先沟通。

    工作5年时间“”走150多人

    面对住院的32名艾滋病感染者,罗威主任告诉记者,这里住院的都是男性感染者,并且他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男男同性性行为造成感染。他在这里工作的5年时间里“”走150多人。

    让他遗憾的是,很多来这里医治的感染者中都是到发病晚期引起合并感染才来就医,对于他们的“迟到”就医,罗主任也惋惜地说:“艾滋病并不像癌症那样可怕,如果对它能早发现并及时用药,还是能获得期望的生存时间。”据罗主任介绍,HIV(艾滋病)感染者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和发病期,只有发病期的患者才被称之为艾滋病人。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仍有一段时间,艾滋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在8年至10年。有约10%至15%的艾滋病患者1年至2年就会进入发病期,也有约5%的病人病情长期不进展,与正常人一样。然而,大部分都是等到出现并发症后才就医,而这时他们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身病还需心理疏导来关怀

    “来这里治病的患者心理都脆弱到了极点。”罗威说,95%的艾滋病患者都有沉重的心理负担,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远大于肌体上的痛苦。在他看来,艾滋病患者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得病,多数原因都是因为担心被歧视。如此一来,心理疏导就成为艾滋病治疗的一项重要环节。

    每次走进病房查房的时候,他都会用手先握着感染者的手,从最开始的接触中给他们关心,再用自己的问候为患者进行心理减压。对于每次的这样接触,罗威主任也想起了曾经一件事儿。记得那是一对夫妻因为卖血感染艾滋病来到医院,当他们被查出患艾滋病后,周围人的歧视让他们十分伤心,也没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心。但为了年幼的孩子,他们还是走进医院为自己寻找生存的希望,就诊时,他没戴口罩、手套,只用双手紧紧握住两名艾滋病患者的手。顿时,夫妻俩哽咽了,因为自从他们被发现患病后,没有人敢再握他们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