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智慧和心血的凝聚
作为我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歌剧《白毛女》自1945年首演以来,一直盛演不衰,“白毛女”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经过70年的岁月沉淀,这部红色经典依然拥有穿越人心的艺术魅力。在新形势下复排歌剧《白毛女》对促进民族歌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化部组织复排了歌剧《白毛女》并制作了3D舞台艺术片。
然而,如何让《白毛女》既保持“原汁原味”,又具有时代气息,这是摆在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他们破解难题的第一步是学习,向经典学习、向人民学习、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白毛女》剧组在领导小组组织下,认真学习原著、学习历史,深入了解《白毛女》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同时,还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今年正月十五前后,《白毛女》剧组30余位演职人员来到“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采风。他们分散住在老乡家,每日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生活。此外,演员们还实地考察了白毛女洞、奶奶庙、黄家大院,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以及白毛女陈列馆,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次歌剧《白毛女》复排,邀请了几代艺术家参与指导。令人动容的是,排演期间,年逾九旬的贺敬之亲自为剧本把关,数次到现场观看《白毛女》内部合成演出;乔佩娟更是逢演必到,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帮助排演工作;第二代“喜儿”代表郭兰英应邀专程从广州来到北京,辅导演员排练长达20余天;第三代“喜儿”代表彭丽媛百忙中多次抽出时间审看和指导剧目修改,并专门给主演上课,亲自为演员们排戏示范。还有历史上曾参演《白毛女》的张玮、孟于等老艺术家为排演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柳石明、王起飞、李继奎、郝伟彤、王静、王宝珍等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最让青年演员感动的是,为让他们真切地体会角色,85岁的郭兰英一遍一遍地做示范。喜儿哭爹一场,她撕心裂肺的表演示范一次,就能让全体在场的人落泪一次。
在尊重传统、尊重原作,保留原作的风格与精髓,虚心向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的基础上,《白毛女》剧组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和演员特点进行艺术创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版《白毛女》更加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比如对“赵大叔讲红军”“穆仁智强抢喜儿”等几场戏进行再创作,把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喜儿和大春在山洞相逢”一场,恢复了两人的二重唱,声情并茂,引人泪下。一年里,他们排除万难,潜心创作,先后进行了5次内部合成演出,剧本改了10余稿,舞美设计大大小小的改动多达几十次,最终完成了复排工作。
记者 李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