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候鸟平安返乡
野生鸟类尤其是候鸟对栖息环境质量的要求极高,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最能直观反映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为了给候鸟营造一个安全的栖息环境,最大限度地排除人类活动的干扰,各地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守护候鸟家园
保护好原生态的湖泊、湿地,是给候鸟最好的“礼物”。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立法保护湿地、退耕还林还湿、改善湿地水质等措施,优化候鸟的生存环境,为人类与这些“长着翅膀的朋友”和谐相处创造更好的条件。
辽宁法库县是著名的“白鹤之乡”,每年7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都会在这里的獾子洞湿地停歇。湿地恢复工程成为法库县保护湿地的重头戏,目前法库县已完成宽10米、深1米的环湖沟7000余延长米的治理任务,预计到今年5月可完成11800米,包括河滩治理、植被恢复、疏浚清淤等全部工程将于8月完成。
湿地的恢复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地。“上个月的一天早上,我们监测到的迁徙回来的白鹤已经有200多只了!”法库县旅游局局长杨秀玲兴奋地说。
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5958公顷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是黑颈鹤等越冬水禽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当地实施了移民搬迁、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等多个保护恢复项目。目前,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已被列入国家2014年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中央财政资金将对周边村民提供生态效益补偿,并进行村庄生态环境整治。
每年秋冬季,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的团队都会去大山包做观测。据他介绍,这几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稳中有升,从1990年的200余只增加到2004年1月14日的1186只,“2014年11月28日更是曾经记录到1269只”。
生态补偿探索候鸟保护新机制
鄱阳湖畔仍春寒料峭时,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昌邑乡昌北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下田备耕了。“一亩田补偿56元,村里9000多亩水田获得了50多万元的农作物受损补偿,我们爱鸟护鸟的积极性更高了。”村民陶学才高兴地说。
昌北村紧邻鄱阳湖。据当地村民讲,每到播种中稻和晚稻时,圩堤外的野鸭子就会在夜里飞到田里吃稻谷,还会把未收割的稻子踩坏。为了剩下的禾苗能够赶上生长期,农户往往还要多施一次肥。
陶学才去年种了30亩晚稻,寒潮一过就赶紧下田收割。“天气冷时,湖田就是野鸭子的避风港和‘食物库’。一亩能产1000多斤稻谷的稻田被候鸟落过后,运气好的能收六七百斤谷子,运气不好的就只有两三百斤。”陶学才说,村民们都期盼着因保护候鸟带来的粮食损失能够得到一些补偿。
很快,大家的期盼有了结果: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新建区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周边的县区被列为2014年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获得补偿款670万元,主要用于周边农作物受损补偿和村组(社区)生态修复。今年,该区根据实施方案下拨了165.19万元资金用于沿湖村民农作物受损补偿,补偿面积达29498.51亩,覆盖人口10848人。
探索保护与发展“两全之策”
除了生态效益补偿,一些地方还在探索候鸟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全之策”。
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存环境恶化,青头潜鸭的总体数量急剧减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年,林业部门调查发现,武汉天河机场的净空保护区内居然是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但是根据民航法规定,此处禁止饲养、放飞影响飞行安全的鸟类,更不用说规划候鸟湿地保护区了。
“正因为处于净空保护区,该地的原生态才得以更好地保留,不仅人类活动少、安静,而且水质好、食物多,因而被青头潜鸭‘看上’。”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保处处长程本泽介绍,该局正在探索关于候鸟保护与机场发展的两全之策,“比如从机场外围由宽变窄地楔入大型绿地作为过渡,将鸟类引导到安全区域等”。
“保护候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主导、科学家加强研究和监测、民间保护团体有效配合。其中,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执法,坚决打击非法猎杀候鸟的行为,建立、管理好自然保护区;科学家有关迁徙路线、活动规律、致危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候鸟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民间保护团体则是伸向基层的强大‘触角’,可以及时发现并举报伤害候鸟的行为,促进对非法捕杀候鸟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看来,让候鸟平安地返乡应该成为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承诺”。(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