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召开 中国经济前景仍然令人鼓舞

14.10.2015  17:59

  首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10月10日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持久深刻的结构调整,要推动转型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无论以创新为动力,还是以提高效率为动力,其关键问题都在于推进改革。以此为契机,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仍然令人鼓舞。
  
  围绕“危机、转型、创新、动力”的论坛主题,与会学者就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人类经济史实际上是一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史。”国务院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会主席夏斌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处理这种关系。就中国经济发展而言,他认为,在结构调整中,政府一定要把握好各种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稳定增长之间的协调性。
  
  “中国是亚洲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国家。”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教授魏尚进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亚洲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地区,尤其中国现在是世界单国经济增量的第一大贡献国,占世界GDP增量比重的34%。
  
  与美国、日本、欧盟相比,中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一方面有赖于中国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基于改革开放30余年的财富积累。夏斌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持久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调整意味着经济增速降低,但也意味着经济增长从重量向重质的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同样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并不令人担忧,关键是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有效益的增长。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必须转换增长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下一步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后劲的关键所在。
  
  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比成熟的市场化国家复杂得多,在夏斌看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单纯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被市场规则约束,强制性调整;二是适应市场的逻辑,辅以适当的政府有限干预的主动调整。中国需要更多地考虑渐进改革中的协调问题,以及改革中各领域的平衡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学会如何引导和加强对市场的预期管理。
  
  魏尚进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受到两大结构因素的影响,一是人口因素,就业人口以每年0.3%的速度在下降,本身就会造成每年GDP增速下降大约0.18个百分点;二是曾经取得经济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升高,正在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夏斌认为,虽然当前产能过剩严重,但中国是一个内部差异很大的大国,应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因此需要在控制好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导低端制造业流入中西部地区,将有助于稳定当前的经济增长。
  
  然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也面临诸多难点,刘世锦认为,以往的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重点研究的是经济起飞问题,经济起飞以后持续多长时间、到一定程度以后能否再持续增长,这些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缺,这将是中国经济学者从实践出发可以有所突破的一个领域。
  
  对于当下经济领域里的新名词、新概念过多的现象,夏斌担忧地说,“在形势的判断上,经济学者的用语用词一定要讲究,所谓讲究不是要推新,不是要花哨,而是要通俗、准确。”他表示,能否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准确”、“通俗”的判断,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前提。
  
  据悉,今年时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三十周年,此次论坛是系列活动之一。(记者 李玉)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