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向100亿公斤目标迈进
夏日,一场雨后,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更显茁壮,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近年来,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6年总产更是达到98.8亿公斤,创历史新高。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市现有耕地130万公顷,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六十分之一,是“中国优质粳米之都”。我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净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是如何实现的?我市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年产量正在向100亿公斤目标迈进。
良种+良法
挖掘最大增产潜力
“苞米要想增产,必须得用好技术!”德惠市大杨子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清莲说。他口中的“好技术”,指的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用这项技术,每公顷至少多打2000斤苞米,还能省下1000来块钱的农机作业费用。”
从2011年开始,我市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11年2万公顷、2012年6.67万公顷、2013年10.5万公顷、2014年13.5万公顷、2015年16万公顷、2016年18万公顷、2017年22万公顷……几年来,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稳定增长,种植模式标准也趋于统一,已成为我市重点推广的重大增粮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技术、农区统一灭鼠技术、玉米大斑病控制前移技术、无人机防治玉米蚜虫技术、玉米机械化分次减量施肥技术、水稻钵育苗机插秧栽培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产中,农业部门引导农民采用不同的耕作、栽培技术,挖掘增产潜力。良法与良种配套,成为实现粮食高产的重要途径。
新型经营主体+农机
提升粮食产量、质量
装载着GPS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每天可完成100公顷农田喷药作业的无人植保机,可以一次性完成作业环节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库房里,一台台先进的农业机械让人目不暇接。成立于2007年的众一合作社,目前集中经营着陈家店村600公顷土地,拥有近200台(套)农机,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活跃在黑土地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机械化的先行者。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在先进农机“武装”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风生水起。截至2016年年底,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408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3091个,流转土地40.15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2.5%。在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60万千瓦,农机化率达到81%。利用先进的农机开展集中连片种植,使我市粮食产量和质量实现大幅提升。
建设五大实验区
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今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新形势下,粮食生产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我市积极探索以实验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优势粮食生产区域,规划建设两个旱作农业主导型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实验区、一个水田生产主导型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实验区;在九台区规划建设特色园艺生产主导型的综合实验区;在环长春市周边规划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区。
我市将把打造现代农业实验区作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重点突破,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树立样板和标杆。今年,各实验区突出特色和建设重点,确保按规划时序推进:
——在全市旱田乡镇落实玉米保护性耕作22万公顷,开展水稻稻瘟病统防统治航化作业8.7万公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高标准完成16万公顷机械深松整地任务,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100个(每个200公顷),全市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再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83.5%。
——深入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建立农业大数据收集渠道和发布制度,统筹协调建立为农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机制。
——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在榆树、农安开展秸秆堆沤还田技术试点。重点抓好100个、总规模为15万亩的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玉米秸秆秋季深翻作业10万亩,扩大水田整地打浆作业面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建立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健全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为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