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留下的钟不走了 吉林六旬老人想找人修修

07.07.2015  10:18

老人想再听听挂钟报时的声音 网友供图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钟、表是“走字儿”的,不走了,就要扔掉,否则不吉利。但是 吉林 市民杨兴国家里有个老式挂钟,已经几十年不走了,他依然舍不得丢掉。因为那是他父亲留下的,钟龄超过50年。杨兴国希望有会修理老式挂钟的“老人儿”,能帮帮他,把钟修好,他想再听听挂钟报时的声音。

父亲留下超50年钟龄的挂钟

杨兴国今年59岁,印象里,从他记事开始,家里就挂着同一个钟。

“我爸爸是河北人,1937年前后,逃荒来到吉林市,从此在本地安家。”杨兴国回忆,他不清楚父亲买这钟时,自己是否已经出生,能确定的是,当他懂事了,家里就一直用这个钟。

“这是机械钟,好的时候上一次‘劲儿’能走一个星期多,后来就得两三天上一次‘劲儿’。”杨兴国说,1958年其父亲去世了,家里很多东西随着时间也都被更换掉,唯独这钟没换。1960年这钟突然就不走了,杨兴国舍不得扔,就放了起来。

6日新文化记者看到,这是一个木质,直径约40厘米的圆盘挂钟,表盘后还有一个厚度约10厘米的小箱子,里面装着钟的机械、零件。表盘上有两处可以上“劲儿”的孔。

“以前这表很好看,声音好听,但是收藏起来时,受潮了,所以表盘出现了水痕。”杨兴国说。

四处找人维修  无奈自己动手

杨兴国一直惦念那个钟,四处打听,想要将其修好,但是几乎没有人会修。他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拍摄很多与历史相关的图片,更加惦念起那个已经有五六十年历史的挂钟。

“不知道这钟是不是国外进口到中国的,想到这,我就更想将这个钟修好,再听听这钟的报时声。”杨兴国说,每次看到这钟,他就越发思念自己的父亲,他再次拿着钟到处打听。什么卖表的摊位、修表的铺子都去遍了,但是依然无果。

无奈,杨兴国自己将钟拆了,想要看看问题出自哪里。

“这钟打开的唯一方式就是将玻璃罩拆下,然后将指针取走,摘下表盘,就能看到里面的结构了。”杨兴国不懂钟表,拆开后,也不敢乱动,琢磨了再三,又把挂钟重新装上,但是秒针被弄丢了。

“我想这钟零件应该没坏,就是里面的油泥太厚,所以才停了。”杨兴国说,他想要找到会修老式挂钟的工匠,帮忙将钟修好。

踏查:该钟已没有市场  维修人员少

杨兴国父亲留下的挂钟是纯木质的,和我们通常见过的“摆臂挂钟”区别在于,后者的“摆臂”裸露在外,而前者的则被包在了表盘后侧的小木箱中。

为了帮杨兴国实现愿望,新文化记者来到吉林市文庙附近古玩市场、东市场附近的古玩城踏查,古玩市场里有各种年代久远的老式挂钟,也有和杨兴国父亲留下的挂钟类似的,但是没有完全一样的。

“那个钟很可能是解放前后的。可能是国外进口的,也有中国人自己组装的。它的表盘是阿拉伯数字,证明这钟顶多是民国期间的。”古玩市场一位老式钟表的收藏爱好者介绍,这钟销售价格约200元,修还不如重新买。

“老式钟已经没有市场了,就算有人会修,里面的零件也配不上,因为很少有人去进老式钟的零件了。”该收藏者说,钟表不走一是油泥,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磨损严重造成的。

“吉林市老式钟表收藏者不多,不像北京,那些收藏者自己就会修。”该收藏者说,不过不排除,吉林市也有人会修。他认识的收藏者里,只有一名老先生会修,可如今,老人病重,已经不能修表了。

科普:钟表历史

当日下午,新文化记者向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求助。

“除了到修钟表的摊位打听一些老工匠,或者向一些收藏爱好者求助外,没有更好的方法了。”皮福生介绍,早在清朝中期,我国就从西欧引进了“摆臂式钟”,清末又引进了怀表。到了民国期间,我国出现了自己制造钟表厂商,最早的城市是烟台,上海、天津、 长春 都有,逐渐有了闹钟、手表,后来又演化到现在的电子表等。

“杨先生家的表,应该是‘摆臂式钟’向现代钟表过渡时出现的,是老式钟表比较先进的。”皮福生说,关于老式钟表还有个故事。

老式钟“上劲儿”的两个孔,分别在数字“4”和“8”附近。话说曾经有个盗贼,在接受调查时,调查人员询问他“八点二十在干什么?”那盗贼看了看表说,“我给表‘上劲儿’。”结果调查人员发现盗贼撒谎,将他抓走了。

“因为八点二十的时候,那两个‘上劲儿’的孔,都被指针挡着,根本无法插入钥匙。”皮福生说。

征集:谁认识会修老式挂钟的“老人儿”

如果您认识会修老师钟表的老工匠,请拨打0431-96618和我们联系,帮助杨兴国将钟表修好。

新文化报 (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