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催生新动力 新进展孕育新希望

27.02.2015  18:28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统计公报展现了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不失势

 

  初步核算,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跟过去的高速增长相比,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既没有“掉挡失速”,又蕴含着更高的含金量。就业在经济放缓情况下不减反增,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1.9%。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低于年初预期目标。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贸易顺差23489亿元。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柔韧性得以增强。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亚健康”状态依然持续,经济金融风险上升,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经济仍处在“三期”叠加的阵痛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生产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比较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顶住巨大的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增长,成就来之十分不易。从世界范围看,7.4%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高的。更应该看到,7.4%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二、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工业向高端化转型演变。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3%、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在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多重因素推动下,服务业增长强劲。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第二产业高5.6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向中高端演化的过程,并将持续这一过程。

 

  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受国内资源环境以及外部压力影响,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渐显乏力,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逐渐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居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0.3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国内游客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国内居民出境人次增长18.7%。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初步显现,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需求结构趋于优化。

 

  三、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在市场倒逼和政府引导下,质量型、差异化竞争逐步代替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2014年,我国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提高7.0%,这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铜、钢、烧碱、水泥等产品的单位生产综合能耗持续下降。我国经济正逐步告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技术、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四、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古今中外,在经济下行时,改革创新是治本之良药。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商事制度,启动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这些改革举措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激发了市场活力。自3月份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到年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46.7万户,增长16.8%,注册资本(金)增长85.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1%,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快2.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尤其是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的行政壁垒被打破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为这些行业注入新的生机。

 

  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全年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3778家,比上年增长4.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6亿美元,增长1.7%。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多点推广,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竞争,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全年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10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1%。企业海外并购取得突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效率不断提高。

 

  五、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下,我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4%,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9%。在市场化创新机制引领下,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全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持设立213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574亿元,投资了创业企业739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9.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创新带来新的增长点,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催化融合下,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焕发出勃勃生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网络教育等蓬勃发展快速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消费发展迅速。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年邮政业务比上年增长35.6%,其中快递业务量比上年增长51.9%,快递业务收入增长41.9%。“宽带中国”战略实施进程加快,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尽管规模数量还不足够大,但代表着新兴的增长动力,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

 

  六、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改善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分配继续优化。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比人均GDP增速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上年缩小0.06。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年资助1310.9万城市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资助4118.9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89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35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增加270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

 

  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不断改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有较快增长,特别是养老服务能力增强,年末养老床位达到551.4万张。群众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增加。

 

  为了“蓝天净水”的期待,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03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0万平方公里。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比上年末增长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9%。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2014年统计公报是一份凝聚着无数努力的成绩单,充分证明“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的决断和举措是正确有效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所形成的诸多亮点,将会汇聚成发展的新动能,令人振奋。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尽管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锐意改革,积极创新,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动力、新模式、新结构,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