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吉林张家录:用青春和生命守护那片绿色
张家录 本报记者 王强 摄
28号候选人:张家录
年龄:46岁
身份:永吉县口前林场瞭望员
推荐理由:
十六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一份责任,没有高额的收入、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这份坚守,却换来了山更青、水更绿的一方平安。一年中,他有6个多月要住在山上,防火期内,全天24小时要在18米高的瞭望塔上下攀爬十几个来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人物语录:
不管干什么事,干了就要干好。
身边人评价:
他干工作认真负责,真是干一行爱一行,可他脾气也够倔的了,摔伤了还坚持。为了让他休息,只能我去替他。我就希望他注意身体,这比什么都强!
———妻子焦丽芝
父亲的工作非常辛苦,冬季山上特别冷,春秋风大,夏季大雨潮湿,经常吃不好饭,都得了胃病。可他从不说苦,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但我觉得父亲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女儿张雪
他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人,干工作特别踏实,再苦再累,从不提条件,这种坚持的精神,让我们十分感动。他干工作,我们特别信任、放心。
———口前林场场长曹久录
永吉县口前镇有一座海拔885.5米高的官马山。山顶上建设了一座18米高的森林防火瞭望塔,瞭望半径达到30余公里,覆盖周边3个乡镇。46岁的张家录就是塔上的瞭望员。
12月9日,记者在口前林场见到了他。一年的时间里,他最轻松的时间就是冬季,防火压力小,他能抽时间跟家人多聚聚。
如果要工作,他早上6点就要出发,2.5公里的路程,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山上没有道,这么多年,我自己走出一条小道。”山上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有时候他要背上10公斤水和一些大米,一趟差不多走两个小时。
到了山上,他第一件事就是爬上瞭望塔,用高倍望远镜观察一圈,确认没有火情,他才下来,回到看护房里。每年3月中旬至6月中旬、9月中旬至落雪,都是重点防火期。半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不回家,在山上吃住。他每天都要在18米高的瞭望塔上下攀爬十几个来回。然而,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张家录总说:“没啥,已经习惯了。”
摸索出实用监测诀窍
最开始,张家录并不是一名瞭望员,这份工作是岳父的。1997年10月,岳父却查出了肝癌。老人在病床上放心不下工作了8年的山林,担心没人能接替。为了不让老人担心,他就接了岳父的班,工资低得可怜,可这一干就是16年。
工作刚开始,他就遇到了麻烦,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火情的大致方位,汇报不准具体位置,基本等于无效,而且还会耽误救火时间。
为此,他下起了笨功夫,到了非防火期,他亲自走一趟。辖区的大小山头、方位名称、乡镇的交通路线、林情植被等情况,渐渐熟烂于胸。
地形熟悉了,可火势大小和火源类别如何区分,难题又摆在他面前。为此,他通过岳父留下的观察记录获得经验,白天通过工作进行实践。
渐渐地,他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监测诀窍,他还编了个顺口溜:“黑烟浓、木头火,白烟淡、秸秆燃,测远近、察大小,辨风向、分早晚”。
近几年来,林业部门给他配上了新装备,如GPS对讲机、高倍望远镜、交叉定位仪等,他结合自身经验,火情报告率可达99%以上。十几年来,他准确报告火警几十次,“每次成功报告火警,保护了森林不遭受火灾,我都非常自豪。”
曾眼看着插座被雷击碎
其实,他工作的艰辛非旁人能理解。为了工作方便,他只吃些方便面、挂面、饼干对付,偶尔买些青菜,也是做一顿吃几顿,要是赶上打雷后断电,有时会一两天吃不上热饭、取不了暖,只有孤零零地等待。
最开始山上没有像样的看护房,加上山上天气变化无常,他经常在风雨中执行任务,日积月累,他“积攒”下了关节炎、胃炎等疾病,至今仍时常服药缓解。几年前,林业部门投资建设了看护房,为他配了一台电视机,虽然收到的频道有限,可他却很满足,“以前见到最多的活物就是蚊虫,偶尔还有蛇,现在终于能经常看到人了。”
他的工作还有一定危险性。空旷的高山上,容易遭受雷电威胁。2006年5月中旬的一天中午,他在瞭望塔上正赶上雷雨天气。他进屋闭了电视,刚走到厨房,突然“咔嚓”一声,一道闪电划过,击碎了屋里的插座。“插座就在我眼前飞出四五米远。”他说,这样的事经历了好几次,每次都感到后怕。后来,林业部门改造了避雷设施,环境得以改善。
妻子是他的“同事”
张家录说,他之所以能坚持这么多年,一半功劳要归功于他的妻子焦丽芝。
春秋两季是重要的防火期,也是农民春种、秋收的忙碌时节。而他要坚守在瞭望塔上,保障各种设备正常运转。
“别人家都好几个人忙着种地,可我家只有妻子一个人。”想到这,张家录阵阵心酸。妻子一直默默支持他,塔上用的生活用品,妻子给他送去,家里的大事小情,照顾孩子,也都由妻子承担。
2007年冬季,他在下山的路上不慎滑倒,尾椎骨撞到了石头上。“当时强忍着疼痛回家,到家就起不来了。”躺在床上,张家录想的不是治病,而是工作没人干。
“妻子看我愁眉苦脸,还想上山,硬是把我拦了下来,她接了我的活儿,自己上山当瞭望员。”一个女人独自在大山深处,会是怎样一种凄凉,可想而知。
家人眼里的他
他是个倔脾气
谈起丈夫,焦丽芝坦言,她和丈夫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主要是冬季,其他时间基本上一个人在山上工作,另一个人在家里干活。
丈夫在他眼中是一个工作认真的人,也是个倔脾气的人。“2007年那次受伤,我就劝他,年龄大了,别干了。可他根本不听劝,对我说,干一行,就爱一行,领导对他挺好,他不干,没人愿意干。”她说,那一次受伤,丈夫只是吃了一些药,休息了七八天就回去工作了。
多年来,家里的事几乎都是她在操劳。女儿的衣食住行要她操心,家里的田地还要她来耕种,她经常被累得疲惫不堪。
“有时候我也发牢骚,可我也知道,父亲就是老一辈瞭望员,这份工作就是辛苦活儿,如果我不理解他,谁还能理解他?”虽然生活艰辛,但焦丽芝一直默默支持他。
父亲在女儿张雪心中,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工作非常辛苦,冬季特别冷,春秋呼呼的大风,夏季不但有雷雨天气,还有蚊虫叮咬,可他从不说累,他的责任心让我十分敬佩。”可她有时候也埋怨父亲,太不懂得珍惜身体,常年吃饭对付,有了胃病,2007年摔伤后,还坚持工作,她也曾劝父亲放弃,可父亲始终回绝。
“其实,父亲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元,我问他为什么要坚持,他说,不管挣多少钱,为的是大家的信任。”张雪说。
同事眼里的他
再苦再累,从不提条件
张家录说,他每年最盼望的日子,就是9月29日,那是领导一年一度慰问瞭望员的日子,“领导们过来看看我,陪我聊聊天,我就非常高兴。”
曹久录是口前林场场长。2012年,他和县领导一同看望张家录,当领导问起他能坚守在大山上多久,有没有回家的念头时,张家录说:“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坚持这么多年,就是习惯了,啥时候爬不动了,啥时候拉倒。”他的话虽然朴实,可让大家十分感动。
曹久录说,张家录干工作勤勤恳恳,再苦再累,从不提条件。虽然没有高额的收入,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可这股坚持的精神,让他们十分感动。
他的同事冷国祥说,“其实老张的工作并不难,难的是十多年来一如既往的坚持,他干工作,大家特别信任、放心。”
每次听到赞扬,张家录总是腼腆地笑笑:“我不会说啥,其实就是习惯了,只要我还当瞭望员,我就要把工作干好。”
征集启事
2014年“感动 吉林 ”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年度主题是:“梦想照亮现实”。今年,我们除了选出年度十大人物,评审委员会还将推选出一至两位“梦想之星”,他们将是通过努力、奋斗、坚持,最终实现梦想的杰出代表。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人,请告诉我们。
征集热线:0431-96618
感动吉林微信公众号:gandongjilin
温馨提示
1.新文化报官方微信账号中已经开通了感动人物事迹查询,请通过搜索微信号:JL96618,或者扫描二维码,或者在新文化网、58同城中搜索“新文化”获取关注方式即可。关注之后,输入“感动吉林”,即可查阅感动吉林人物名录,为感动吉林人物点个赞,就代表您为其投票了。
2.关注感动吉林微信公众账号(gandongjilin),我们每天都会推送候选人物,在文章尾部点赞就代表为感动人物投票了。其他投票规则,请您在“感动吉林”微信公众账号对话框中输入“201400”查询。
新文化报 记者 李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