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区重建最前线的青年们:大爱,让青春更闪亮

06.05.2015  09:38

  “来我家就是客人嘛,吃吃吃。千万别客气。”“五四”青年节的上午,在桑珠孜区过渡安置区的一个帐篷里,樟木镇居民扎西老人正把两个苹果往青年志愿者手里塞。

  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人们来不及反应,抢通生命通道、抢运物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灾后重建……抗震救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年这个“五四”青年节,年轻的抗震救灾工作者们是在过渡安置点里度过的。

  灾难过后,日喀则的天,还是那样的蓝,后藏的风,还是那样的柔。家园被毁,亲人受伤……历经最初的震痛后,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效指挥,无数年轻的抗震救灾工作者们的爱心,一层层扫除了灾难的阴霾,受灾群众的心终于回到了“”。

  “两路”精神—照亮回家的道路

  “我一到这里就住进了帐篷。志愿者给我们安好了卫星电视,解放军每天为我们做好三顿饭,这里真的比我家里还好。”  坐在铺着崭新被褥的床边,樟木镇帮居委会居民格桑多吉说,“樟木离北京很远,但北京和我们心贴心啊!

  格桑多吉接着说:“地震后,要是没有公路养护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挖通公路,我现在说不定还在灾区担惊受怕呢?你一定要好好采访一下他们。

  爱心换来的,一定是爱心。群众的情感是非常朴实的,谁真正在为他们着想,他们心里一清二楚。格桑多吉的话很有道理。对于樟木这座处于喜马拉雅深处的小镇来说,震后初期第一要务便是生命通道的畅通。历经3年前印度锡金地震考验的自治区公路局干部职工的确是一支在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

  地震过后9分钟,在聂拉木公路段大院内,自治区公路局副局长桑布就已组织聂拉木公路养护段职工就地展开抢通保通。20分钟后,由年轻职工组成的两支青年党员突击队,分别从聂拉木县城向日喀则、樟木方向徒步挺进。

  26日20时50分,318国道聂拉木县城至亚来乡路段初通,日喀则至聂拉木县救援通道打通;

  28日18时,通往樟木镇的生命通道初步打通;19时,刚刚打通1个小时的樟木公路发生4处塌方;

  29日14时30分,聂拉木至樟木镇路段重新打通,交通工作重心开始转入拓宽路面、实现畅通的保通阶段;

  4月30日凌晨1时,樟木镇伤员及群众4300余人全部转移……

  公路抢通后,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将重点转入灾后安置和重建中来。对于坚持在一线的自治区公路局干部职工们来说,抗灾保通工作仍然十分繁重。

  聂拉木县城通往樟木镇的318国道,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刻而出。狭窄的路面,只能容纳一台机器作业。地震过后,飞沙走石随时可见,有的虽小,但如子弹一般,有的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业,危险无处不在。震后,亚来乡至樟木镇公路沿线边坡开始松动,樟木沟路段边坡陡峭,加之余震及雨雪天气等影响次生灾害频繁,不断发生山体坍塌、滑坡等灾害。公路抗灾保通工作十分繁重。

  自治区交通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领导小组对下步公路保通工作作了安排。

  继续加大对国道318线亚来乡至友谊隧道路段巡查力度,及时掌握公路通阻情况。对受灾路段路基沉降、路面沉陷、路基缺口和安保设施损坏路段设置警告、警示标志,确保通往灾区的公路安全畅通。根据公路灾害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常态化保通工作预案,科学合理配置保通机械设备及人员,层层落实责任,将保通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扎西江措说:“正是有着‘两路’精神激励,才使一个个西藏交通人在灾难面前无所畏惧,争分夺秒、抢通保通。在保通阶段,我们西藏交通人同样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去照亮灾区群众回家的路!

  志愿者们—扫除阴霾见阳光

  让我们重新回到樟木镇群众的“新家”。

  5月4日上午,日喀则的天,万里无云。蓝天下,鲜艳的红旗、绿色的帐篷、川流不息的人群,这座整齐的帐篷城里,就像晚春的阳光一样,热闹非凡。樟木镇已在600多公里外的桑珠孜区挺立起来,恢复了往日活力。

  “请给我一个志愿者的袖标,我也可以去帮助其他受灾群众。”10点刚过,36岁的米玛次仁走出帐篷,来到对面的青年志愿者招募点,对工作人员讲出了自己刚刚作出的决定。

  米玛次仁来自樟木镇帮居委会,虽然身为受灾群众,但他并不满足于安置点里吃住不愁的生活,总想干点什么。“早上我给工作人员说,帐篷里缺一个孩子做作业的凳子,没过一会儿志愿者就给我搬过来了,我觉得志愿者的工作很有意义,听说他们还在招人,就去找他们报名了。

  地震中,米玛次仁的两只脚都被落石砸中,四个指甲全部脱落,但他仍然闲不住。他想着四处走走看看,有没有自己能帮上的忙。“这次地震很严重,但国家把我们受灾群众照顾得这么好,社会各界都来帮助,大家都感动得不得了,我们更应该积极开展自救,相互帮助,给国家减轻负担。”米玛次仁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是一名团员,即使自己是受灾群众,但他仍然有帮助别人的责任。

  志愿者中,有当地受灾群众,也有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们,李雪便是其中一位。

  记者见到她时,23岁的李雪正和同伴们在安置点的帐篷间来回穿行,看看有没有受灾群众需要帮忙,空了顺便捡拾沿途的垃圾。

  来自黑龙江的李雪是日喀则市工会的西部志愿者,最近一直在白朗县驻村。地震发生后,她每天都在关注灾区传回的消息,并且一直想着要为受灾群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从5月1日开始,她正好有4天轮休时间。她便果断放弃休息,直接赶到桑珠孜区受灾群众安置点,义务为群众服务。

  虽然做的都是一些搬运物资、打扫卫生的小事,但李雪始终一丝不苟。

  “上高中的时候,看到志愿者在汶川地震灾区做了很多工作,当时我特别感动,现在我能尽自己的力量为受灾群众服务,感到非常光荣。”李雪说,这个“五四”青年节在为受灾群众服务中度过,是她一生中格外宝贵的记忆。

  在安置点C区临时团支部的帐篷前,共青团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扎西顿珠告诉记者:“灾后重建工作开始后,他们一边为群众服务,一边招募青年志愿者,目前,在桑珠孜过渡安置点有200名以上,在拉孜过渡安置点有200名以上,在吉隆灾区有80名以上,在聂拉木灾区有100名以上,并且这个数字仍在壮大。

  志愿者们以年轻人特有的阳光与活力,帮助受灾群众扫除心中的阴霾。

  “我们借鉴学习了‘5·12’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把志愿者们分成了青少年关爱分队、平安志愿服务分队、情感关怀分队、物资搬运分队、生活服务分队。”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办公室主任王文魁补充道:“地震后,我们立即成立了由自治区、日喀则市两级团委组成的工作组奔赴灾区,一方面看望在灾区工作生活的西藏计划志愿者,另一方面投身到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中去。志愿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再苦再累,没有一个有怨言的。搭建帐篷时,有的人靠着刚搭好的帐篷,裹着大衣就睡着了。

  无名英雄—群众很需要他们

  灾后重建,有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这样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自治区到受灾各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努力,需要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们去夜以继日地工作。

  吉隆县,年轻的马静静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事情还要从地震当天说起。地震后,马静静的手机就成了热线,全国各家媒体纷纷打来电话,了解吉隆受灾情况。从那一刻起,她就再也没有休息时间。为了迎接各家媒体的到来,为媒体提供第一手资料,地震当天,马静静在县城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又直接下到了灾区第一线,协助媒体做好新闻报道。

  地震后的吉隆沟,水、电、通信都不通,为了第一时间把一个个消息送到媒体手中,马静静奔波在各个灾情点上。西藏电视台需要最新的灾情数据统计,马静静迅速打听电视台的记者们在哪里。然后她步行两公里,将所有数据的统计资料送到记者手中;新华社需要采访灾区的某位领导,马静静赶紧去协调……

  像这样的事,一天下来,数也数不完。夜幕降临了,马静静又同县里工作人员一起,统计各种报表,汇总各类灾情资料。

  地震后,每天晚上能两点钟前休息,都是一种奢望。高强度的工作,让男同志都有点受不了,更别说女同志。5月1日,地震后的第7天,国际劳动节,正在接受工作安排的马静静昏倒在抗灾一线。

  看着接受医生救助的马静静,所有人都动容了。“虽然她是一名女同志,可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4·25”抗震救灾吉隆方向指挥部宣传组组长张金波向记者说道。

  在吉隆镇安置点,还有这样一位白衣天使,让所有灾区群众都记住了他。杨晓东,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在接到灾情后,他立刻率领医疗队伍赶赴灾区。震后的吉隆县城,伤员很多。杨晓东一行顾不上喝一口水,立马投入工作。

  “不要太用力,不能造成二次伤害!”杨晓东来到一名刚从吉隆镇送来的重伤者身旁说道。他立即组织医务人员仔细检查着伤者的受伤情况。“属于重伤,胸部和头部受伤情况不明,需要送往后方确诊治疗。”杨晓东对伤情迅速作出判断。他为伤者进行了头部包扎、止了血,然后安排救护车将其送往后方医院进一步救治。

  在吉隆县城连夜补充了医疗救援物资后,杨晓东一行天一亮就赶往灾区一线吉隆镇。一到吉隆镇,医疗队就开始领取任务,忙碌起来。一个个病人得到治疗,一个个重伤员被送到了日喀则市医院,他们却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在桑珠孜区安置点樟木镇帮居委会临时工作点,普布次仁刚给索朗桑姆老人送完药回来。

  普布次仁是樟木镇帮居委会的大学生村官,20出头的样子,中等个子,皮肤黝黑。由于长时间连续工作,没有休息好,患了感冒,交谈时一直咳个不停。

  不要看他年轻,普布次仁可是一位做群众工作的“老手”。他手上有一本小本子,这个可是他的“宝贝”,做好群众工作关键靠它。本子上详细记录了帮居委会群众的情况:“2015年5月3日,上午12:00。医生看望居委老人格日、索朗桑姆。医生要求:下午4:00到医疗点取药……

  由于工作出色,群众现在都开始离不开普布次仁了。“群众见不到我,他们会着急的。所以有事我还得向大家‘请假’呢。”普布次仁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为此,他推掉了安置点安排的分发物资的工作。他要与帮居委会的居民在一起,因为居民需要他。

  是这些普通年轻人的大爱,让他们的青春更加闪亮。 

  (记者  益西加措  冯骥  王杰  常川  蒋翠莲  孙开远  段敏  扎西顿珠)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