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救助站:让流浪乞讨人员有个“家”

04.05.2015  17:13

  劝说——拒绝——送衣物、食物——再劝——送到当地政府共同协商——回家……历经了这么多周折,吉林市救助站的工作者们终于成功地把流浪的老贺送回了家,连日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送老贺一来一回折腾了三个多小时,累了吧?”“嗨,这才哪到哪,我们还送过回内蒙古、新疆的,记得最远一次送到了广西,60个小时的火车,又晚点10个小时,坐了70多个小时的硬座,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呢。”吉林市救助站业务科科长王一博说。

 

  围不了院墙

  城市界就是救助界

 

  常规的企事业单位,往往是看好自己的大门,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但救助站却相反,因为它建不了围墙。流浪乞讨人员四处漂泊,游走不定,没有方向,没有目的,走到哪里,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或是在哪里被发现,救助的职责就要辐射到哪里,救助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总之,有流浪人员的地方就是救助站的辖区。

 

  据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流浪人员经常出现在市郊废弃的房屋、江北地下管道和跨江南江北的大桥下。去年11月份,有群众反映在西安路的一个极偏僻小山岭上有一个小窝棚,里面住着一名流浪者。经过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多次耐心劝说,他终于同意冬天到救助站的代养机构暂住,但条件是夏天必须让他再回到小山岭的“”。

 

  关不上大门

  24小时随时候命

 

  为了帮助更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20名业务人员轮流倒班,每天在商业街、火车站、银行等繁华地段巡街,发现流浪者,及时劝导并提供救助。

 

  户籍在九站的张忠宇就是被夜巡的人员从街上“”回来的。当时张忠宇突然发病晕倒在街头,接到群众反映后,救助站人员立即前往现场。如今,张忠宇已经在养老院休养了两个多月,身体逐渐康复。一提到当初被救的情景,张忠宇便激动得直抹眼泪,“多亏了他们把我救回来,不然我就得死在外面了。

 

  一个流浪汉

  需要多家帮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而安置一个流浪汉,也需要多方出手,多家帮忙。流浪乞讨人员如果患上常规病,需要送到市中心医院进行医治;如果是患上精神病,则需要送至市脑康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若是没有户籍,就要送到定点的代养机构为其养老送终;若是有户籍,就要不远千里将其护送至家。

 

  2014年4月,在雾凇大桥下被发现的贺显华和他听力残疾的老伴儿,就是由永吉县民政局、永吉县救助站、一拉溪镇政府以及吉林市救助站四家一起完成救助的。永吉县民政局解决二人衣物、饮食问题;一拉溪镇政府负责协调村里,为他们安排简易房;永吉县救助站和吉林市救助站共同担负起残疾老太的医疗问题。

 

  拒绝救助的街头流浪人

  拿什么来帮助你 

 

  根据相关规定,救助站不能直接提供现金援助。因此他们开展了街头送食物、四季送衣物活动。他们为拒绝走进救助站的人及时送去水、面包和火腿肠,为夏天还裹挟着棉被的人送去单衣、单鞋,为冬天还穿着单薄的人披上棉衣。

 

  救助站以自愿原则为前提,如果流浪者不愿接受救助,救助站工作人员能做的只有默默坚持。“以前遇到过一个冲动型的大爷,家是蛟河的,我们想把他送回家去,结果他连骂带推把我们撵走了。”还有一些流浪人员,接回站里待上没几天又悄悄地自己走了。更有甚者,你千里迢迢把在外地流浪的他接回来后,没过多久他又千里迢迢跑回去。“上个月满洲里救助站送回来一名70多岁的吉林籍老人,安置好后,老人竟然又偷偷地跑了回去。我们救助站再次接回来,可老人说还要回去。”就这样,接、走、再接、还走……如此循环往复。

 

  不用广厦千万间

  一所养老院温暖一个冬天

 

  吉林市救助站选定了市内的一家养老院作为冬季极寒天气下的避寒场所。

 

  据了解,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是救助站工作最为忙碌的时候。因为天气寒冷,担心街头流浪人员被冻坏,救助站增加了夜巡工作,每晚都在吉林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流浪乞讨人员。不论多晚,发现流浪人员,都立即送到代养机构。不论多晚,代养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会为他们洗澡、理发、换上新衣服,端上热的饭菜,安置一铺暖床。据统计,仅2014年一年,该避寒场所就安置过流浪人员100多人次。

 

  2014年,一名屈姓老人走失,最后被救助站工作人员在一家银行网点的自动取款机旁发现了。送老人去避寒场所住了半个月,她竟乐不思蜀,临走的时候不停地说这地方好,有吃有住。

 

  你若懂我

  该有多好

 

  工作辛苦不算什么,关键是好心好意的帮助却时常遭人误解。2014年,一则关于吉林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强制”“动粗”的虚假新闻将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明真相的网民相继跟帖。“好在我们保存了当时救助场面的音像资料,不然,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王一博无奈地说。

 

  记者在网上搜索,看到的是“湖南17岁男孩被救助站送精神病院后猝死”、“长沙一记者扮流浪汉进救助站遭毒打”,还有一些网友留言“乞讨人员属于政府救助的对象,怎么没有人管呀,悲哀呀”……全国各地的救助站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民众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各个环节。

 

  从事救助工作至今已经快20年了,王一博说什么样的人他都接触过。有走失的老人,有肺结核、艾滋病人,有专门骗钱的职业乞讨者,也有喝了酒就闹事的酒疯子。这份工作其实靠的就是爱心,希望每一名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尽快找到家。毕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愿望。(江城日报记者/张文昊 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