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无言可为证——通榆县造林绿化工作走笔

02.07.2015  13:31
      春天桃李盛开,盛夏绿树成荫,秋季枫叶火红,寒冬松柏常青。郁郁葱葱的森林,是宜居通榆跳动的音符;绿色,是通榆城乡的主色调。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绿色文化工程,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点。  近年来,通榆县以“生态经济景观”理念为依托,全力加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标准,扎实开展造绿护绿工作,全力打造治荒第一县,让广大市民“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让通榆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林业部门迅速行动,吹响创建绿色通榆的激昂号角,唱响了“造秀美山川、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描绘出了一幅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于是,我们惊喜地看到,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林木营造质量和单位林木经济效益向好,森林屏障更加坚实,森林生态廊道初具规模。   

  创新举措 抓工程 大气魄规划生态“绿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传统的农业文明曾造就了无数富有诗情画意的乡间村落,令人遐想、让人向往;而如今行走于通榆乡村大地,一座座村庄园林化、一幢幢农居景观化、一片片景点多样化……美丽乡村的风景随处可见。   

  “看,这条宽敞的主街道就是我们镇的‘景观大道’,这里绿浪花海,漫步其间如游画中。”自去年以来,通榆县兴隆山镇全力创建省级“示范森林小镇”,为此,全镇大力实施庭院、街道、闲置土地、镇村出入口等处的绿化,现已基本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景的绿化格局。行走在绿荫掩映、鸟语花香的小镇中,兴隆山镇党委书记曹立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为使农村绿化达到“辖区内绿化以乔木为主,林木分布均匀,林相整齐、长势良好,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的总体效果,通榆农村绿化按照见缝插绿、规模建绿的要求,大搞村屯绿化,每个乡镇(场)至少完成1个村屯和1条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同时抓好农村公路、农田林网绿化,力求使农村绿化水平提档升级。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弥漫曾是老一辈通榆人心头抹不去的土黄色记忆。通榆县是全国唯一的荒漠化县份,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不仅导致了草原退化、泡沼干涸、湿地萎缩,给全县农牧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世世代代生存在这里的鹤乡人梦寐以求着有朝一日绿染山川,水碧天蓝。   

  面对这种局面,多年以来,通榆县委、县政府高起点定位,将“生态经济景观”理念作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之根本,作为惠及子孙的德政和民生工程重点来抓,在通榆大地轰轰烈烈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三年造林60万,打造治荒第一县”、 “三年再造林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行动。紧紧围绕“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理念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凝心聚力抓落实,全神贯注抓发展,切实发挥好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保障和拉动作用,通榆县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通榆县先后被评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优质工程、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单位、荒漠化治理先进单位、资源管护先进单位、连续三十年无重大火灾先进单位;被白城市委评为举市三年大造林 加快治理荒漠化先进单位等等。   

   绿化跟着规划走,大气魄、高起点的布局规划是科学建绿的前提。通榆林业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思想体系要求,确立了科学规划总体布局,注重造林绿化的认识提升、观念转变;注重造林绿化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注重造林绿化的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样板区的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提高生态环境整治样板区的造林绿化质量,全面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农田防护林改造、村屯绿化美化、公路绿化、城市绿化美化、湿地恢复的“六大重点工程”,大力造林绿化。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289.3万亩(较上次二调增加49.4万亩),森林覆被率达17%(较上次二调提高1.9个百分点),城市、县城新增绿地400万平方米、湿地恢复保护面积54万亩……”县林业局局长梁国庆告诉记者,通过近几年的造林绿化,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框架和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荫化、湿地景观化的生态建设格局。眼前的数字是枯燥的,而背后所折射出的成效却是鲜活的,令人振奋的,一道道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基本结束了过去“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历史,让通榆大地染上了新绿、让荒山披上绿装。   

  仲春时节,鹤乡大地嫩草如丝、碧树葱茏、春花摇曳……江河沿线一片新绿,城乡大地杏花含苞吐艳、桃李争春、鹅黄花海间尽展盎然春意。在城区、在农村、在荒山坡地,到处都能看到人们植树绿化的火热场景……“按照通榆县造林绿化规划要求,2015年全县造林任务为10万亩。”在采访中,梁局长还告诉记者,今年全县春季完成造林16.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68%。造林绿化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同时,全县以境内国、省公路绿色通道工程为重点,大打造林绿化攻坚战,全县绿化公路32公里,为通道工程增添新绿,打造了众多靓丽的横跨城乡的风景线。在此基础上,全县还集中开展“森林小镇”和“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全县创建“森林小镇”两个,绿化村屯 60个。   

  创新模式 树精品 大手笔打造生态“绿肺”   

  “一个城市没有绿化和文化就等于失去灵魂。”一味强调城市的建设,把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布局却杂乱无章;一味强调城市的建设而推山毁林,这样的城市毫无生机。漫步于通榆县公园、广场、街头,湖畔垂柳依依,路旁绿草茵茵,晨练的人们在绿树鲜花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踩着鹅卵石小道缓跑……绿色,给这座草原小镇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绿色,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到2016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18% 以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以上,要建成和完善了1个主题城市公园,让城市充满绿色生机;每个住宅小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庭院绿化覆盖率必保达到20%以上,让广大市民在美好家园中享受生活、快乐工作。”在《2015年通榆县绿化工作安排》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城区绿化已向纵深化、精细化、品质化方向迈进。   

  “我的目标是造林1000公顷,那时咱们村的环境就更好了。”站在绿树成荫的沙坨子上,通榆县新兴乡东太村造林大户兰海军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自2009年开始,荒山荒地造林6年以来,他已累计造林600余公顷,无边的绿色装点了荒山,锁住了风沙。“现在,风沙小了,环境好了,在离树林近的坨子地种粮也得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了。”村民张子武的一席话道出了东太村村民的心声。   

   近年来,通榆县本着老区增绿、拆违扩绿、新区保绿的原则,集中精力在城市绿化上倾注力量。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名城”,以墨宝园为核心,以实施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为契机,坚持品种多样、层次清晰、品位独特、风格统一的原则,全力开展城市造林绿化。同时,配合景区景点建设,完成了二龙庙景区40公顷各种林木的补植补造工作,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在通道绿化方面。重点在长白西线通榆境内打造百里绿荫长廊,在南北出口分别栽植樟子松,沿途栽植杨树、柳树、丁香、柽柳等,大部分地块均实施了客土栽植。目前已经全部枝繁叶茂,百里绿荫长廊已基本成形。同时高标准营造“解放军青年林”266.7公顷,把青年林建设成为“造林精品工程”。     

  在重点风沙区造林方面。注重打造精品工程,用精品工程带动整体工程的运营,同时继续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直补到人”的政策,仅新兴乡兰海军家庭林场6年造林就达到了600公顷。兰海军本人不仅是我省的造林大户,而且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的造林典型。   

  在经济林方面。重点放在果园建设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果园128个,果树面积4899亩,栽植的品种多为苹果、葡萄、梨树、仁用杏等,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开通镇、新兴乡和兴隆山镇。   

  全力加大荒山荒地造林力度,努力使通榆荒山披绿装、荒野添锦绣。”采访中梁局长表示,几年来,为了实施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通榆县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亲自抓,每名县领导都有自己所包保的工程,县直各部门有自己包保的乡镇村屯,林业、城管等相关部门全力、全责、全程落实,形成了组织有力、部门联合、分级管理、技术保障、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多角度、多领域筹措资金,采取政府拿一部分、林业部门争取一部分、乡村两级解决一部分、群众自筹再解决一部分的方式,同时还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绿化,缓解了造林资金投入压力。   

  创新政策运用机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通过土地集约经营等方式,将林农手中的零散林地集中造林,保证绿化用地的需要,并制定了地方性补偿标准。   

  创新绿化造林机制。全部采用专业队造林,实行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林,保证造林质量;创新了管护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树随人走的方法,将管护与农民利益挂钩,形成了政府出资、乡镇管理、农民受益的管护模式。   

  实行责任追究制。部门领导包单项工程,连带责任追究制,各帮扶部门与所帮扶的对象负有连带责任。实行不定期督查,对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单位及时督促,并将信息反馈到牵头领导,确保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工程进度。   

  创新机制 护绿色 大举措编织生态“绿网”   

  “以往,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而现在我们这里是‘养树’防老。”近日,记者在通榆县兴隆山镇采访时了解到,2009年该镇实施了每户1公顷养老林的创新模式,鼓励村民造林、养林、护林。该镇长胜村53岁的吕权种了2公顷养老林,老吕自己算了一笔账:造2公顷杨树林,可植树3600棵,按70%的成活率,到采伐期每棵树按现价70元计算,可得近20万元…… “这就相当于给我们农民载了绿色‘聚宝盆’,吃了养老‘定心丸’。”老吕掰着手指笑着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完善社会监管机制,使造林护绿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梁局长告诉记者,政策支撑是造林绿化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按照“改革、稳定、规范、服务、发展”的总体思路,通榆县进一步落实和稳定农民承包经营权,让“树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激发群众植树、护树的积极性。并全面推行“三级政府、五级管理”模式,出台了禁牧和限制采伐等方面的决定,建立了乡镇护林和森林防火队伍,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工作,切实保护好来之不易的造林绿化成果。   

  “要着力破解地块落实难的问题、着力破解资金筹措难的问题、着力破解造林用水难的问题。”梁局长再次表示,随着造林绿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对土地的严格管控,落实造林地块难度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借助林地清收还林的契机,全县上下采取规划建绿、严格清收还林等方式和“清、调、补、包、租”等措施,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进行清查,保证了造林用地。   

  通榆十年九旱,干旱缺水始终是造林绿化的瓶颈制约。为此,全县把引水、蓄水、提水相结合,全力为造林绿化用水、湿地补水提供丰沛的水源保证。同时,全县各部门还通过项目争取、地方投入、社会募集等多种方式广辟融资渠道,广聚各方资金,为造林绿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栽下绿化树,引得春风度。如今的鹤乡,无论是江河岸边,还是道路两侧;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乡村,到处高奏绿色乐章,写满绿色诗篇,绿色已成为通榆一张独具特色的“生态名片”。   

  畅游于鹤乡——通榆浓荫掩映的路上,无边的绿色没入云天,在苍翠和嫩黄相间处,我们终于感悟到了绿色鹤乡的内涵: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嘹亮而不腻耳的声音,是一种无须做作仰之弥高的厚重,是一种剥尽浮华直指人心的纯真,是一种饱经沧桑宠辱不惊的从容,是一种铿锵前行迈向未来的自信!   

  走进通榆,就再也不想离开这片绿。回首鹤乡,心头却永远走不出那片绿。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加之有这么一支勤于播种绿色、畅想绿色、甘为林业建设不懈奉献的绿色使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处处山清水秀,城镇个个绿树成荫,无论高速国道还是乡间小道,“绿满鹤乡”将造福通榆人民、惠及鹤乡百姓,这片古老的热土定会变得更加生态宜居、更加绿意盎然。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生态通榆、美丽鹤乡,将凸现出通榆大地应有的优良环境和美好风光。(盖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