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作为“十二五”与“十三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一些细分行业领域,被坊间赋予了很多的标签,暨表明了市场对“十二五”情况的总结,又展望了“十三五”期间可能的趋势。比如在电子政务云领域,“简政放权年”、和“为民服务年”是最为显著的两个标签。前者指向了电子政务云领域国家政策密集落地的背景,让市场发展有据可依;后者则指向了政务应用的市场环境逐渐成熟,正处于质量齐变的关键时期,暗合国家信息惠民战略。
除了政策延续性的因素,现在距离2016年不到一月的时间,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中国电子政务云市场又会有哪些新变?
电子政务四大关键词全部指向云计算
近日,在首届中国政务云实践峰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释放了一些“信号”——描述了他个人心中关于电子政务的“十三五”愿景。
关键词一:大数据。
杜平认为,在“十三五”期间或将会形成国家级数据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国家数据服务体系。
各级平台间可实现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多级联动。
关键词二:非统计数据体系。
这是区别于现有统计体系的国家新数据体系。杜平解释,二者将相互结合,解决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及时性、准确性的国家诉求。在近期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文中也明确提出,“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三:移动办公
十三五时期的政务移动办公需求将体现在“证照、发票、印章、签名、邮件”传输等多个维度,杜平认为,安全性和电子政务内外网两个办公环境的技术衔接都将是新时期移动办公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四:三网融合
杜平分析,作为“十二五”期间尚未完成的任务,“三网融合”战略将进一步实施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电子政务领域四个发展趋势,均和政务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需求、供给两侧双变,3400亿元政务云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变革期
目前,无论是政务云市场的“需求侧”还是“供给侧”,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对既有市场环境形成冲击。
在需求侧: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意见》指出: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领域政务信息系统整体部署和共建共用,大幅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先在能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部署……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要合理确定云计算发展定位,杜绝盲目建设数据中心和相关园区。
此外,PPP模式的兴起,则对电子政务云服务采购的方式形成了有益的探索。这给产业环境带来的冲击是,以往以硬件为主,买卖即交易完成的商业规则会向运营收费的方式转变。尤其是,发改委和财政部两大国家级PPP项目数据库的建立,有效推动了该模式在政务云领域的实施。
以四川政务云为例,项目由华三通信和四川移动联合投标、承建,采用PPP方式,华三通信参与运维,最后政府每年用服务费来购买相应云服务。不过,华三通信公司副总裁王景颇坦言,目前运营的程度还只停留在“云基础架构”这个层级上。当然,从基础架构切入政务云市场也是华三通信的优势所在。华三通信的另一案例是,浙江省应用PPP中的DBFO模式,不花一分钱建立电子政务网。其采用的建设模式是,由省电信公司出资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投入使用1年后,省政府再以年租费的形式返还,共用5年的时间返还,最后其所有权归政府所有。
“在政策与运营模式合力之下,政务云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数据中心整合”,杜平表示,在新的政务云采购上,政府会逐渐倾向于“采购云计算服务”,而减少对实体云数据中心的采购。明确的数据要求是,到2017年政府自建数据中心数量将减少5%以上。
在供给侧:传统ICT企业,除了在“云-网-端”的基础设施领域布局外,也开始强调数据和应用,即“数(用)-云-网-端”的整合性交付场景的实现。
“把数据和应用放到了以往‘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体系中”,华三通信“新IT”战略布局的四方向——大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大安全,最终目标都指向打造一个“典型的生态链”体系,形成整合交付的竞争力。
业界主流的观点认为,未来,政务云市场的竞争会逐渐聚焦在:开放性、服务性、安全性几个维度上。围绕于此,各大企业均开始加速布局,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入局政务云市场。围绕于此,浪潮、联想、华为、中兴等企业均开始加速布局。此外,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入局政务云市场,以阿里和腾讯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从软件应用端开始布局正式政务云,形成“云+超级应用”的入场打法。
有数据显示,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有着高达65%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欧美市场;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政务云正在催生超级规模市场,预计到2018年国内电子政务云总体投资规模将超过3400亿元。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