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认真贯彻中央会议精神,推动民族工作全面发展

12.06.2015  19:40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湖北省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援藏援疆工作会议,对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全省民族工作和援藏援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全省组织开展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宣讲、大调研活动,大力加强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监督检查,制定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见》,有力推动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全省民族工作全面加强。

  一、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见》出台的扶持民族地区发展十二条差别化具体政策。据测算,十二条差别化政策的落实,对民族地区投入每年将增加50亿元以上。今年省对民族地区一般性财政转移预算资金和项目资金安排较前年和去年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深化“616”对口支援工程、“1+1”对口帮扶工程和省内部分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省属和各市属医院、学校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中选择部分单位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和民族乡镇,选派一批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到民族地区和民族乡镇开展技术帮扶援助。襄阳、宜昌、十堰、荆门、仙桃、神农架等辖有民族乡镇的市(林区)制定出台了针对民族乡镇的具体扶持政策,设立支持民族乡镇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全面实施对口帮扶。荆门市除集中帮扶钟祥县九里回族乡外,还采取“2+1”(两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一个村场)的方式对民族村(场)进行帮扶。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等“六进”活动为着力点和抓手,促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着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窗口)建设,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建设达到90多个。宜昌、黄石等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比较多的城市设立了市级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实现了少数民族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站(窗口)全覆盖。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网格化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全部纳入了市州网格化管理体系。着力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襄阳等市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纳入本市医保范围,同时与本地群众一同享受子女就近入学政策。武汉市、襄阳市、孝感市、神农架林区落实穆斯林群众清真饮食补贴政策,并将流动人口一并纳入政策执行范围。针对我省高校多、高校在校人数多和外来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重视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省委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维稳办组成联合督导组深入重点市县对窗口行业执行民族政策、防止出现歧视和变相歧视少数民族行为进行督导检查。设立城市少数民族事业费得到全面落实。

  三、对口援藏援疆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有限与无限相结合、互惠共赢”援助理念,进一步拓展对口援助渠道。大力实施产业援助,组织和引导省内国有、民营企业到对口支援地区投资兴业,今年来先后有10多家大中型企业到湖北省对口支援的西藏山南地区和新疆博州落实户。大力实施创业就业援助,针对对口支援地区安排 200个工作岗位用于西藏、新疆大学生在鄂就业,对在鄂创业藏疆大学生优先纳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对象,并给予相应资金扶持。大力实施智力援助,进一步扩大教师、医生、技术人员赴受援地区开展服务和接受西藏、新疆受援地区到内地接受培训学习、开展工作交流的规模,今年再派出87名医生、教师等技术人员赴藏工作。进一步完善多层全覆盖援助工作机制,继续开展省对市州(师)、市对县(团)、县对乡镇(连)、行业对行业、部门对部门、单位对单位、园区对园区等对口支援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口援助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双结双促”(与新疆少数民族结对子、结亲戚,促民族团结,促长治久安)工作机制,参与“双结双促”省管干部达到1115人。

  四、推进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实配齐配强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天门等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各部门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例政策全面落实。持续选派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省直部门和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降低准入门槛,招少数民族干部进入事业单位,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得到加强。今年来,在机构编制全面收紧的情况下,市(州)民族工作部门新增工作机构2个,新增编制6名,新疆领导职数1名。乡镇党委统战委员分管和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兼管民族工作体制全面落实,市县民族工作经费普遍增加。武汉市根据行政执法日益增多的实际,招录懂维语、藏语和从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公务员,要求按照中心城区民族宗教工作部门不少于5人、新城区不少于7人的要求,配备工作人员,各街(乡镇)要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各社区(村)要明确1名群干具体承担民族工作任务。宜昌、黄石等市通过“以钱养事”解决了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站工作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