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万志愿者点亮文明星空
华桥外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清雪。 于剑南 摄
新闻提示
“十二五”以来,我市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紧跟时代风尚,呼应社会需求,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参与志愿服务新风尚。
“刘爷爷,您家的灯我们已经修好了,以后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就找我们!”13日,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学院志愿者工作部的大学生志愿者王钧民和王旭来到汽开区飞跃路刘顺发、刘顺义老哥俩家中,为他们修理了出故障的电灯。“我弟弟患有小儿麻痹,为了照顾他,我一直没有成家。”刘顺发老人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长春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就对他们兄弟二人进行帮扶,从未间断过,这次家里电灯坏了,他给学生们打了个电话,学生们马上就过来帮忙修理了。“我们兄弟俩的生活一直很孤单,是这些孩子给我们带来了温情和快乐!”
“王钧民们”的这次爱心行动,只是我市青年志愿者群体的一幅剪影。从1994年3月5日“学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至今,我市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团结凝聚了无数长春青年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特别是近五年来,随着我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增加城市幸福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33.5万。 (下转2版)
“33.5万,这意味着我市每25人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意味着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因素,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通过志愿者的帮助摆脱困境。”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学期你的成绩有很大提高,希望你再接再厉,争取在这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是人生导师逄增秀对服刑人员子女小馨予说的一番鼓励话。在导师的帮助下,小馨予的人生发生了重要转变……“十二五”期间,团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了“彩虹行动”志愿帮扶工作,根据工作对象的特点和诉求,实施了“花季护航”经济救助计划、“情暖高墙”感恩互动计划、“我是螺丝钉”志愿回馈计划等15个帮扶项目。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招募人生导师40名,结对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120人。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一直是市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关注的。缺乏父母照顾和正确价值观引导,留守儿童往往在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团市委于2013年10月启动了“爸妈去哪儿了——长春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采取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通过定期进行家访、每月一次亲情通话、每学期购买一套学习用品、每半年添置一件换季衣服、每年带领儿童进行一次城市学习与生活体验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温暖,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活动至今,已联合吉林省黑龙江商会等8家企业及长春大学等5所高校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114名。
从2013年起,团市委、市综治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志愿者联合会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幸福长春”长春市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计划,先后选配近千名高校志愿者骨干兼职担任社区志愿服务事务助理,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4500余次,累计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543支,参加志愿者3.4万人次。
在阳光助残、助老扶弱志愿服务活动中,各高校志愿者协会、青年社会组织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围绕弱势群体开展了“打开孤独心灵,点亮星星之火”“心手相牵,共享阳光”“阳光助残爱心暖冬”等百余次助老助残主题活动;在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赶走雾霾、低碳出行、绿色环保、还我蓝天”等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二五”以来,全市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级团组织的指导下,扎实开展了关爱行动、会展服务、应急救灾、社区服务、文明倡导、美化环境、义务支教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首创了专职街道(社区)公益岗志愿者管理员队伍,推广了长春市关爱青少年“壹元基金”救助机制,启动了“志愿服务、幸福长春”长春市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计划,发起了“做个志愿者、一起来扫雪”青少年公益行动等14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参与志愿服务新风尚。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即将过去的“十二五”到渐行渐近的“十三五”,全市33.5万名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的真纯,践行着“志愿”的伟力! (记者 于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