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劲吹“绿色风”
★在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过程中,我市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了种植业绿色有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快速提升,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特用玉米、饲料玉米、杂粮杂豆、园艺特产等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市将实施多元的扶持政策,推进项目高效率地达产达效。引导和激励企业外引内研新技术、新成果,内涵式提升终端产品差异化的优势技改项目。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整合品牌效应。到2021年,全市从事绿色有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力争达到800个。
★我市制定了《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规划纲要》。规划到2021年末,通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全市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认证1000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0万公顷,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我们的蔬菜、水果都是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生产的!”夏日的德惠市布海镇瓜果飘香,布海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温室大棚里,香瓜、西红柿、黄瓜、油桃等果蔬长势正好。园区负责人介绍说,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保证了果蔬的绿色品质,受到市场的欢迎。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开始追求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绿色有机产品日益成为公众消费主流,市场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强劲势头。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通过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落实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监控,全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这张长春特色名片。
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绿色水果……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正成为黑土地上一道动人的风景。
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智能温室,绿油油的生菜、香菜、油麦菜散发出淡淡清香,惹人喜爱。
这栋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温室产出的全部都是绿色有机蔬菜。这些蔬菜不是生长在地里,而是栽在了一个个小盆里,被整齐摆放在架子上。“我们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来种植绿色有机蔬菜。”技术人员介绍说,蔬菜的种植技术都是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已经拥有5项专利,其中核心专利就是“驱虫有机土壤”,这项专利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杀虫剂就可以解决虫害的问题,有机土壤采用绿色有机植物椰子壳作为基质,辅以海带、海藻、鱼骨、贝壳作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释放氮、磷、钾、钙等元素。
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温室还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环境综合调控系统,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内部环境参数和植物生理生态参数,通过采集的参数远程自动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一年四季生产优质绿色有机蔬菜。这些绿色有机蔬菜的销售方式也颇为特别。“我们采用连盆带菜‘活体配送’的方式,保证了蔬菜的新鲜。”温室负责人介绍说。
在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过程中,我市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了种植业绿色有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快速提升,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特用玉米、饲料玉米、杂粮杂豆、园艺特产等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正在成为各地的共识。早在2006年,榆树市城发乡就申报了绿色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个基地达到了1300多公顷,完全实行全国统一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负责人介绍说,科技人员多次深入基地进行科技培训,使农户掌握了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保证了水稻的品质。现在基地已经和多家米业公司签订了原料供应合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接下来,我市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将推进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水平,突出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科技带动辐射、新业态孵化、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等功能,为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新型经营主体让田野更“绿”
暑假开始后,双阳区奢岭街道的爱国蔬菜基地每天都分外热闹,这个集蔬菜生产、果蔬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有机农场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光采摘。“真好吃!特别甜!”一位小朋友摘下一根黄瓜,赞不绝口。“这些都是绿色有机果蔬,不用水洗,可以直接吃。”基地负责人介绍说,基地的果蔬全部采用无公害的有机肥料,果蔬水分充盈,营养价值非常高。据介绍,基地生产40多个品种果蔬,现已注册“奢爱良蔬”商标和标识,并在2014年7月份获得了“辽环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转换证书”,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绿色果蔬基地”。
在发展绿色产业中,我市注重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围绕绿色有机优势产业、加工体系,培育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立于2014年3月的榆树市坤泰农产品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新型经营主体。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更好的诠释榆树大米的安全健康,该公司在种植的过程中坚持绿色有机种植的标准,把控农药化肥的使用,大米连续3年通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通标标准服务有限公司(SGS)的302项指标检测及重金属检测,无任何农药、化肥等残留,成为榆树大米的标志品牌。
在经营中,坤泰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榆树市南卡岔河沿岸稻田统一规划建设成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再对种植杂粮的旱田逐步进行土地流转,逐渐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赁过来,再交给农民按照公司的要求去种植,水稻、杂粮、蔬菜等农产品由公司按着高于同期市场价格回收。不仅有效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让农民除了有地租收入之外,又有了价差收入和工资收入。
从市农委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实施绿色有机农业生产主体培育计划,加快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引导和帮助企业谋划项目,集中力量建项目,千方百计引项目,责任包保落项目。”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将实施多元的扶持政策,推进项目高效率地达产达效。到2021年,全市从事绿色有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力争达到800个。
走向全国的“绿色名片”
夏日的早晨,灿烂的阳光照进九台区红光村的稻田,一片生机。“今年这稻子长得挺好!再有两个来月就能收割了!”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望着绿油油的稻田,满脸笑容。
这几年,红光合作社抓住机遇,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瞄准南方中高端大米市场,主打绿色有机水稻种植,从种植、收获到加工、销售,实现了一条龙。合作社生产的“水清清”牌大米凭借着好品质,跻身名品行列,成为长春大米的代表品牌之一。“我们的大米卖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不仅销量增加了,价格也涨了不少,一公斤能卖到二十几块钱。”合作社负责人说,红光村的大米卖得好,让很多农户从中受益,“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挣的钱是他们自己种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从过去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现在的“一朝出阁天下闻”,越来越多的优秀绿色农产品走出吉林,走向全国,成为一张张闪亮的“绿色名片”。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福州、青岛、武汉……近两年,我市持续开展长春大米“品牌战略”,已在全国重要城市推介20多站,使“长春大米”名声大噪。绿色、营养、健康的长春大米已成为黑土地上的一张白金名片。“经检测,现在长春大米基本达到绿色标准。”日前,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接下来,我市将调整产品品牌结构,通过经济、市场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规范和统一,逐步形成“长春大米品牌+企业品牌+品种品牌”统一标志,完善地理标志使用和管理。通过企业整合、市场培育,尽快形成几个地域特色明显、企业信誉度高、市场影响力大的“长春大米”品牌。
据了解,未来我市将依托市域大型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长春市绿色有机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展绿色有机食品即期交易、合约交易、出口贸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
培育“长春绿品”区域公用品牌
未来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业将有怎样的发展目标?依据《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遵循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创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批复意见,结合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我市出台了《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规划纲要(2017-2021)》。
规划到2021年末,通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全市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认证1000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0万公顷,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绿色有机种植面积与绿色有机农业产值“两个倍增”、绿色有机发展“五个率先”的目标。
——1个区域公用品牌:培育“长春绿品”区域公用品牌。
——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在全市布局建设种植、畜禽养殖、林特、渔业、产业融合10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1000个“三品一标”产品:到2021年末,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
——绿色有机种植面积和绿色有机农业产值“两个倍增”:到2021年末,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倍增,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0万公顷,占食用(饲用)作物种植面积的80%。绿色有机农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50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370亿元,畜牧水产产值达到120亿元,木本油料产值达到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