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为:阅读是最美好的生活
人生有很多美好的时光,我对入夜有着一份止不住的期盼,并在睡前的时间,保持一种寂静的欢喜。
书,实在是太美妙了。那里有太多的远方,太美的风景,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有自己一辈子遇不到的事,更有着石破天惊的思想和润物无声的内涵!
每当我进入文字的世界,就如同人生又开启了一次绝妙的旅行。我通过那些文字,穿越到书中的那个年代,过起另外的生活,走遍万水千山,尽享不同的体验。
提起读书,我真的十分感谢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一生清贫,与世无争,是极其传统的老知识分子。他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我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并教育我们只有靠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自己为孩子们做了一辈子的榜样,年过八旬还都坚持读书看报、记日记、写笔记。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我就连猜带蒙地跟随大人们看《红楼梦》、《卓娅与舒拉的故事》、《林海雪原》、《红岩》。因病辍学的日子,我唯一的娱乐,是从父亲单位的图书馆借阅姐姐大学教材上所列的那些大部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战争与和平》、《三个火枪手》。而姐姐在医院陪护我,讲的是莫泊桑的《项链》和《最后一叶》。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姐妹三个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后,初入门的三个“女婿”对我们这个不嗜烟酒不打扑克不玩麻将、大年三十也会一人捧一本书的家庭,感到甚为惊讶,如今,烹饪的间隙,男煮夫们个个也都会习惯性地以一本小说或杂志来打发炖鱼的时间。每次我们家庭大聚会,公共节目完成后,各自回屋的小家成员都会相继亮起小书灯,自动开启阅读模式。那样的日子,我家连卫生间的物架上都堆满了书。
书,带给我们这个家恬淡温馨、安宁祥和的气氛,更在我的个人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少年的时候,命运多舛,是保尔、张海迪激励我鼓足战胜病魔的勇气,经历数次手术,从一个几近残废的孩子重新步入健康正常的生活轨道。
青春时期,我疯狂地迷恋三毛、迷恋王朔,迷恋那个时代的文字,并开始尝试用稚嫩的笔抒写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工作之后,对社会的种种不适应,给了我许多烦恼和疑惑,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躲进我热爱的书和文字里寻找答案,求得庇护。
这种习惯我一直坚持了数十年,从未间断。虽然没有成名成家,但阅读写作成功地安抚了我躁动的内心,让我在喧嚣繁杂的世界里,保留了一份心灵的净土,使得步入中年的我,用书中得来的智慧,自如地完成社会与家庭间各种角色的转换,勇敢地承担着社会的责任,真诚地对身边的亲人尽着自己的义务,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于不宠无惊中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
我发现,书读得越多,我思考的东西越多,想看看世界究竟的愿望更强烈。我书架上以前大多是小说、传记、文学期刊、时尚杂志,而现在关于修行、美食、旅游、健康等等,只要让我读来有感悟、有共鸣、有发现的书,全都列入其中。
阅读,不仅仅是充实知识,填补空白,它让人流连忘返的,是一种行走无疆的自由感。
浸润在美好的文字里,与现实完全是隔膜的,我不再受社会信条的约束,不再被规则绑缚,更不必人云亦云,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把时间耗费在无关痛痒的事情上。此时,我的灵魂是自由的。我的思想是飞翔的。我和塔莎奶奶一起侍弄她的郁金香;我化身做女,游走在情爱画廊间;我在平凡的世界里感叹着少平的最终选择;我也随时准备用一份恩宠与勇气,来一段超越死亡的对话……
此时的阅读,是安静的,我陶醉于这样的安宁。
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读一本可以引领我去思考的好书,或者没有静下心来写点文字,我便会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生了锈,我的心里也会空落落,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于是,我便会婉拒一切邀约,回到自己的书架前。
此时的阅读,是孤独的,可是我享受这份孤独。
尽管如今的网络时代,电子媒介充斥了我们的双眼,我们不必再经过一本书的制作周期,便可先睹为快,但我从来只是在电脑里浏览新闻,而不看电子书。
我觉得,书永远是要规规矩矩地捧在手上的。我极其贪恋那淡淡的油墨香,工工整整的字体,沉甸甸的手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内心的那份充盈、富足与平静。
我在字里行间,寻找思想,剖析欲望,审度自己,眺望远方。我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从原来的咄咄逼人、不知退避,变得谨慎谦和、得过且过;我从过去的固执苛求,变得对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反对意见能够予以尊重和包容。这也许就是阅读的力量吧。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