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张凤春调研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05.07.2017  19:44

2017年7月3-4日,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张凤春对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检查,他强调,对我国第一个以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是使命所系、职责所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加强自身建设,达到互利双赢。

在参园水电站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查看保护区图纸

在夏日阳光下,一片静谧的水湾,数不清的细鳞鱼悠闲的游来游去,宛若世外桃园。这是鸭绿江上游一级支流十五道沟河山崖壁脚的一片水域,细鳞鱼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在长白山区域野生细鳞鱼已经非常罕见,十五道沟河流域全部、十六道沟河部分流域位于自然保护区范围,这些鱼种得已幸存。

与鸭绿江保护局座谈

张凤春实地调研了吉林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参园水电站、十四道沟二级水电站、保护区二十五公里处、冷水鱼增殖放流站、十五道沟新村、整改完毕后的违规建筑,在每一处,张凤春都详细询问,水质怎样,基础设施如何,水电站运行对珍稀濒危冷水鱼类栖息地生态影响有多大,保护区内的联合执法是否做到常态化、制度化,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处理整改情况如何,救护中心移址迁建怎样能够有利野生保护鱼类生存,对这些问题,张凤春都详细记录下来,并要求,要加大力度,认真梳理历史遗留问题,找准原因,依规完善,依法整治,推进解决。

与长白县政府座谈

十五道沟河十九公里处的冷水鱼增殖放流站,阳光明媚,水流清澈,一批批冷水鱼苗欢快的游向下游远方。近几年,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人工驯化、繁育等技术,累计培育濒危冷水鱼类亲鱼8460尾,发眼卵45万粒,鱼苗22.4万尾,开展增殖放流活动11次,累计放流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32.5万尾。平均每年开展专项巡护60次,开展不定期巡护560次。截至目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鱼在主要分布区从2006年的每公里不足10尾增加到每公里112尾。

放流冷水鱼鱼苗

7月3日晚21:30,与长白县主要负责同志交流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的座谈会仍然在进行。张凤春强调,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吉林省水利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增殖放流站

 

 

相关链接:

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中朝边界鸭绿江水系上游,长白山南麓,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中部。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306公顷,包括鸭绿江上游一级支流十五道沟河全部流域、十六道沟河部分流域,核心区面积为88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缓冲区面积为680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实验区面积为47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

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以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主要冷水性鱼类的天然物种种质资源库,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保护区内共有鱼类14种,其中主要冷水性鱼类有5种,即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即细鳞鱼;吉林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石川氏哲罗鱼、花羔红点鲑、鸭绿江茴鱼和东北七鳃鳗,其中石川氏哲罗鱼、鸭绿江茴鱼是鸭绿江上游支流的特有鱼种。保护区内同时栖息着大量国家保护的水生、陆生野生动物,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中华秋沙鸭、紫貂、东北棕熊、东北黑熊、水獭、原麝等。

2004年9月17日,吉林省编办批复设立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挂吉林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牌子,为隶属于吉林省水利厅的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