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煤河的早晨

10.02.2016  11:07

   【新春走基层·体味获得感】

  2月7日,除夕清晨,静静流过贵州黔西城东的驮煤河,笼罩在如烟的薄雾里,绿水荡漾、河岸宽阔。零星传来的鞭炮声,唤醒了驮煤河。

刚刚竣工的驮煤河小区二期工程。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摄

  河畔的驮煤河生态移民小区也醒来了,早起的人们清扫着昨晚的鞭炮屑,早班的公交车已经开到。41岁的刘跃先一家,一夜未眠。前一天她刚搬进了这里的新家。“孩子们高兴地跳了一夜,这会儿都累了。”望着熟睡的3个孩子,刘跃先脸上挂着笑容。刘跃先的新家有118平方米,三室两厅,现代的厨卫、崭新的家具。“春节前,县里送来了取暖桌、毛毯和电饭锅,这是我这辈子过得最暖的一个冬天。

  刘跃先原先住在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大元村。那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因为不通汽车,从镇上要乘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才能到达。“以前都是住了两辈人的土墙房,屋顶漏着脸盆大的窟窿,一到冬天孩子们手脚脸全是冻疮。我总想:要是能盖个砖房该多好。”可刘跃先做梦也没想到,如今她住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现代化小高层。“脱贫易地搬迁,国家给我们家补贴了8万元,亲戚又凑了4万元,真是盖砖房都不够的钱买下了城里的洋楼。”不过加上装修费用,七八万元的支出对这个没有积蓄的贫困家庭还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姊妹多,她们日子过得都挺不错,能帮我。因为孩子多,这些年攒点钱都供他们上学了。好在老大就要大学毕业了,要是我还不起,孩子们还吧。

  问起男主人,刘跃先说:“他一早就去附近的工地干活了。”丈夫黎正林今年42岁,是名泥水工。搬到城里,他的活路比在村里多了很多。“这些年他太辛苦了,腰都累弯了,看起来比我还矮。”说起丈夫,刘跃先满脸怜爱,“苦是苦,可他再不像以前那样总皱眉了,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这好日子有盼头啊。

  看到盼头的还有黔西县2527户生态移民。从2013年起,这个县先后投资2亿多元在县城和中心乡镇建起了驮煤河等3个脱贫移民搬迁点,使10800名贫困群众实现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精准脱贫。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有些地方几乎没有平坦的耕地,仅有的坡地也十分瘠薄,石漠化严重,“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突出。今年1月的贵州省“两会”上,省长孙志刚承诺:2016年全省将投资200亿元,易地安置贫困人口30万。“十三五”期间,贵州将把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5个县的142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和石山,在中小城镇附近实行有序安置,就近解决他们的生计,拔掉穷根、彻底脱贫。

  在黔西县,虽然贫困户异地搬迁每人都能得到1.5万元到2万元的补贴。但一个五口之家要住上100平方米的楼房还需要自己拿出1万到3万元,如果加上简单装修,对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的贫困家庭还是巨大的负担。能否让绝大多数贫困户移民搬迁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的目标呢?

  走进驮煤河小区的胡玉文家,屋里虽然没有装修,但墙面和地面都经过了处理,放着县里送的取暖桌和简单的家具,干净温馨。驮煤河小区的开发商——山城生态移民城总经理王清江告诉记者,考虑到贫困户可能无力装修,如果在政府补贴房款后,贫困户仍然拿不出差额,就由公司担保,帮做无息或者低息贷款。

  57岁的胡玉文原先住在深山的洪湖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都靠那3000多斤苞谷,生活十分困难。“向信用社贷了2万块,加上政府的补贴,我就买下了这个104平方米的新家。儿子在小区当上了保安,每月收入2000多。这不,到了县城、有了工作,儿子也说上了媳妇。”胡玉文高兴地说。一旁的王清江告诉记者,驮煤河小区的物业除少数管理人员外,都聘用小区里的困难群众。小区配套的菜市场、超市也将在春节后投入使用,届时新业主们就能在家门口就业。

  “扶贫办教我种果树的技术,苗木也都是免费送的。等开春了,我就把老家那3亩田都种上果树,隔三岔五回去管管,也能有些收入。”胡玉文说起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村里的乡亲都夸我政策看得准,这下可搬对了!他们也都等着今年的政策搬迁哩!”黔西县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吕崇荣介绍,今年黔西县将再建7个移民安置点,易地搬迁2077户。整个“十三五”期间将有4万多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他们还与扶贫办等一起对迁出的贫困群众进行分类培训和帮扶就业,让大家不仅搬得出,还要能过上现代生活。

  “今年春节,我们全局20多号人都要加班啦。”吕崇荣说,为了能让今年的扶贫搬迁工作更加精准有效,他们制定了详尽的识别办法,分成6个小组,趁着春节外出务工群众返乡的时机,到全县各地的偏远贫困村寨摸排、了解和收集群众脱贫搬迁的困难和意愿,努力让每位易地搬迁的群众都能满意。

  中午将至,阳光把驮煤河晒得火热,河畔的景致看得更加清晰。不远处正在施工的成贵高铁黔西站已见雏形,再过两年从这里坐上动车,半小时到贵阳,两个多小时就能到成都,一个以高铁站为中心的多功能新城正在形成。驮煤河的新居民们也将告别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渐渐跟上城市的节奏和高铁的速度,他们的新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未来5年,在贵州精准脱贫632万人的决战中,将有超过百万的贫困群众像驮煤河小区的人们一样,走出贫困,拥抱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周立文  吕慎)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