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梦乡黄马甲已在路上 黄马甲日致敬发行员

13.01.2016  10:52

市州新闻部的王振东与发行员胡志香一起投递报纸 新文化记者 赵滨 摄

昨天天还没亮,发行员胡志香和丈夫就已经走在投递的路上当天,新文化报社的干部们跟随发行员们,体验了一次发行工作 新文化记者 赵滨 摄

1月12日,“三九”第四天,凌晨3点,室外温度-20℃。

此时,位于 长春 市泰达小区2栋1单元101室的新文化报创新发行站内早已亮起了灯光。对于新文化报的1000多名黄马甲们,这个时刻开始工作已习以为常。

一份报纸送到读者手中,发行是最后一个环节,发行员开始工作的时候,这个城市还在沉睡。

2016年1月12日,是新文化报第二个“黄马甲日”。在向这些可爱的黄马甲致敬的同时,新文化报高管和中干们已赶到各发行站点,与发行员一起投递报纸,体验发行。

投递体验

平均每人要送300份报纸

12日凌晨两点半,报社发行配送车就已经到了泰达小区的创新发行站,站长刘长健带着几名发行员,手提肩扛地把一捆捆带着印刷机余温和墨香的报纸搬进了发行站。

创新发行站一共13名员工,负责为欧亚卖场附近的小区配送报纸,“一共4000左右份报纸,平均每人得300份。”刘长建一边忙碌着一边介绍。

插报全靠手感 速度飞快

3点钟,一位报社高管也赶到了发行站,“大伙都挺早啊,来,有啥需要我帮忙的。”说完,他拎起墙角的两捆报纸,跟着插起了报纸。

“问道问老头,插报插独头!”这是刘长健的秘诀,意思是,成叠的报纸一面是多张分页的,一面是折叠到一起的独头,插独头又快又好插。而干得年头久的“黄马甲”们插报,全靠“手感”。插报的快慢直接影响用户收到报纸的时间,所以得争分夺秒。

夫妻同做黄马甲 互相帮助

3点45分,体验者和发行员陈素敏开始了投递工作。

陈素敏负责车城名仕花园、开运福利等小区的送报任务,一辆自行车驮着近300份报纸。“得两个多小时能送完,我老公送另外一片,有几户他帮我送。”陈素敏说,她和丈夫于长龙在同一发行站,俩人都干了16年的发行工作。“我俩平时能互相照顾,虽然工作累,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到那个点就醒了。”陈素敏说,虽然天气冷,但她每天都穿那么多,“冻不着,没事。”她笑着说。

刚一进小区,体验者就从陈素敏手中抢过了自行车,“我来推车,咱俩配合,这样能快点儿。”夜幕下,送报二人组就这样成立了,两人配合,果然效率提高了不少。

陈素敏边走边说:“谁家的报纸,几份,这些都记在脑子里。干了16年,怎么也都背下来了。”而其他发行员也和她一样,练就了这一基本功。

凭努力已在城市安家

今年,陈素敏有一件高兴的事:她家的新房就要下来了,在八一水库那边,“这下离单位就远了,我跟老公决定每天早起一个小时,2点从家出发,我老公骑电瓶车载着我。”陈素敏说,以前她和爱人一直租房子住,这次终于要搬进自己的新家了,虽然远点,但她特别开心。

5点30分,此时天还未亮,陈素敏的报纸已经送得差不多了,但这只是她一天工作的第一项。“回家赶紧做饭,吃完还得去送牛奶、送快递,下午得去发展新客户,一天天忙得很。”

“你看我这台自行车,就是发行表彰大会上得的,这几年每年都能得一台。”陈素敏很自豪。

冰雪路面 他如履平地

卫星站41岁的发行员卜令友,虽然工作刚两年多,但对附近小区了如指掌,冰雪路面如履平地。他最囧的一件事是刚入行时,小区灯光昏暗,前面有一个垃圾箱,走到跟前突然一个大娘披散着头发从旁边站起来,当时就把他吓坐地上了,半天没起来,现在对那种垃圾箱都有阴影!

一天走十多公里太平常

农大发行站发行员宋玉凤已工作9年,每天投递300多份报纸,走3个多小时,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的路,这一年下来要走3000多公里。

创新站孙小红,送报13年;文昌站刁显影,送报9年;创新站赵红梅,送报15年;幸福站黄君秋,送报17年;……一个个看似陌生的名字和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颗颗赤诚温暖的心,他们努力工作,为生活辛劳奔波,他们只是新文化人的一个缩影。

黄马甲的故事就是新文化人的故事,而新文化人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零售体验

读者的认可是最好的肯定

“阿姨,来份新文化报吧!”

一位50多岁的阿姨犹豫了一下,掏出钱包,买了一份:“其实我订了新文化报,这么冷的天卖报不容易,来一份吧。”

“三九”天里,阿姨的话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感动。

这是昨日上午在红旗街商圈体验报纸零售发生的一幕,当天报社中干们在重庆路商圈也进行了零售体验。

一个小时的体验活动很快结束了,更多地了解了读者的想法。正如这位50多岁的阿姨说的,“新文化报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看就感觉少点啥。”  

新文化记者 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