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京剧阿庆嫂的赵燕侠

26.06.2015  11:24

赵燕侠出身梨园世家,其父是唱二路武生的。她六岁随父亲学戏,十五岁登台,走南闯北,跑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曾和梁一鸣在北京组成“燕鸣京剧团”。1960年,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梦庚请赵燕侠参加“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从此,赵燕侠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名家合作,成为北京京剧院的主要演员之一。京剧旦角,有许多流派,譬如梅、尚、程、荀。新中国成立后张君秋自成一派,还有一位成就了自己的一派,就是赵燕侠的“赵派”。一个流派的形成,不是自封的,必须得到京剧界和广大观众的认可。

 

赵燕侠在松花湖游船上

 

 

  赵燕侠《闯王旗》剧照

 

 

  赵燕侠(中)与作者(右)合影本版图片由魏明居提供

 

  一

 

  1981年的夏季,赵燕侠、谭元寿等率员来吉林市演出,市文化局、文联请剧院的演职员游览松花湖。当时船上有三位水利工作者,他们听说赵燕侠在船上,很想同她见面并听她唱一段。这个要求使接待者很为难。因为湖上风大,又没有乐器,也没有观众呼应的氛围。正在踌躇的时候,赵燕侠说:“我去给他们唱一段!”她走到甲板上,对着三个人唱了一段清唱。这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事,可见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的名演员。

 

  赵燕侠出身梨园世家,其父是唱二路武生的。她六岁随父亲学戏,十五岁登台,走南闯北,跑码头。新中国成立后,曾和梁一鸣在北京组成“燕鸣京剧团”。1960年,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梦庚请赵燕侠参加“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从此,赵燕侠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名家合作,成为北京京剧院的主要演员之一。京剧旦角,有许多流派,譬如梅、尚、程、荀。新中国成立后张君秋自成一派,还有一位成就了自己的一派,就是赵燕侠的“赵派”。一个流派的形成,不是自封的,必须得到京剧界和广大观众的认可。

 

  二

 

  赵燕侠唱念“脆、甜、亮”,字字入耳,“表演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观众看了赵燕侠的戏,感到耳目一新,既是京剧传统的东西,又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她的唱念超凡脱俗,用内行的话说叫“音准腔美,韵辙清晰,尖圆分明”。

 

  戏曲评论家吴大棠曾说:“京剧旦行中的青衣、花旦,历来唱念习惯于‘轻启朱唇,慢吐珠玑’,故而多有嘴张不开、声放不远,有音无字、词意不清等缺陷。”赵燕侠却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按照中国文字标准发音的规律,对京剧旦角的发音吐字作科学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为了使观众听得清楚,她在唱腔念白方面采取了大小嗓并用,真假嗓结合,而又以小嗓、假嗓为主的发音方法,刚柔并蓄,粗细相生,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同时赵燕侠一般不主张使用韵白上口字。诸如京剧传统唱念中,把“”念成“”字,将“”字读作“”等一类上口字。她认为这些讲究已落后于时代,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既不易于接受,反误以为别字,所以,她极力提倡使用现代汉语的发音方法,采取京音韵味,尽量突出语言的时代感。

 

  从国家领导人至普通观众,都喜欢赵燕侠的戏,因为她的戏“字清、情真、韵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1962年,在一次会上周恩来总理讲道:“赵燕侠的唱腔可以自成一派。”1964年,一次在中南海,赵燕侠给毛主席清唱了一段《白蛇传》中的“断桥”,毛主席评价赵燕侠,说唱得好,有特点,吐字清。

 

  1962年北京京剧院赴港、澳演出,行前周恩来、邓小平、陈毅都到剧团审查剧目,周恩来给大家讲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和对海外侨胞的政策。讲话过程中陈毅插话,对赵燕侠说:“你是比较年轻的演员,而且在京剧改革中有所创造,要让港澳同胞看看你的表演,听听你的唱法。”并说:“你可以独成一派,赵派嘛!”这一席话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文艺战线上年青一代的爱护和殷切期望。

 

  三

 

  赵派艺术正在形成并在全国广大观众心目中深深扎根的时候,1966年11月28日,在首都文艺界万人大会上,江青点了赵燕侠的名,从此她成了“黑帮”、“戏霸”、“现行反革命”,被赶下舞台,劳动改造。赵派艺术,销声匿迹十年之久,《芦荡火种》改成了《沙家浜》。《沙家浜》这出戏是从沪剧《芦荡火种》移植过来的。把沪剧移植成京剧,唱腔、念白都得重新设计,其中最精彩的唱段“智斗”这一场,可谓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这场戏的唱腔是著名琴师李慕良设计的,赵燕侠演唱的。赵燕侠演出了一百余场,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就不让她登台了,换上了另一位演员。

 

  赵燕侠和新凤霞的命运有相似之处,她也没上过学,没念过书,从幼小就学戏、唱戏。唱戏是她的饭碗,舞台是她的生命,不让她上台演戏等于砸了她的饭碗、断了她的血脉。她正当年富力强红极一时的时候,被赶下舞台,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遭遇。

 

  1979年1月在首都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大会上,她用京剧演唱了赵朴初为悼念周总理写的一首诗,重新登上了舞台。

 

  四

 

  京剧能不能登上世界舞台?中国京剧在梅兰芳50年前赴美演出之后,一直没有人率团到美国去做商业演出,谁心里也没有底。

 

  1980年8月,北京京剧院应美国国际艺术创作公司的邀请赴美进行商业性演出,赵燕侠为艺术指导兼主要演员,这对赵燕侠是严峻的考验。赵燕侠对美国观众心理摸不透,思想压力很大,因为这次在美国能否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声誉问题,还涉及到我们民族的艺术和祖国的荣誉。直到首场演出之前她还不能摆脱这沉重的思想负担。

 

  据赵燕侠回忆,8月12日演出前传来喜讯“全场爆满”。但她仍不放心,认为首场的客满是带有礼节性的,以后的演出还不得而知。首场演出开场是武戏,在掌声中结束,接下来是赵燕侠演出的《拾玉镯》。文戏又能如何呢?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演个小家碧玉、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能受欢迎吗?在开戏的三四分钟内完全是她的无声表演,台下近四千人却鸦雀无声。出乎意料的是,随着她每个虚拟的表演动作,台下竟然出现了强烈的反应,她在台上的轰鸡、喂鸡、点鸡、绣鞋……台下赞许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待到起唱[南梆子],第二句尚未收住,掌声便如雷鸣般响起。第二天她演出了《碧波仙子》,十分钟的唱腔,美国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谢幕达7次之多。强烈的喝彩、口哨声震动了赵燕侠的心弦,她深切体会到艺术没有国界,中国的京剧艺术完全能够打动美国观众。两周的票一抢而空,并且每场还要卖300张站票。每张票价是25美元。

 

  这次在美国演出了三个月,访问了纽约、费城、新泽西、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路易斯维尔、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波士顿等十大城市,美国的几家大报都发表评论,探讨京剧艺术,持续三个月来没有间断过。他们把我们的京剧称之为“最有艺术灵魂的艺术”(《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称“观之令人眩目,闻之富有异国情调,所表达的情节既陌生而又引人入胜”;《邮报》评论说“西方的艺术与生活同化了,京剧的艺术才把我们带到想象中,才有艺术的想象”……

 

  这是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评价,也是对赵派艺术的肯定。在美期间,基辛格博士和柴泽民大使接见了赵燕侠,马萨州州长爱德华向赵燕侠颁发了荣誉证书。

 

  1981年的夏天送别赵燕侠时,我们曾代表江城人,向赵燕侠表达多么希望再一次看到她的戏。可惜光阴不饶人。如今她年事已高,不能再登台演出了。我们遥祝她健康长寿,桃李满天下!(魏明居)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