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公布文物家底 申报可移动文物638万件

10.05.2016  09:04

经过三年多努力,北京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将于年内结束。5月9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文物局首次公布“北京文物”的家底儿。其中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等新发现文物藏品。

 

申报可移动文物638万余件

 

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北京市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全市15463家国有单位进行了调查,所有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截至2016年4月1日,北京市申报的普查可移动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39388件(套)。北京市申报的普查可移动文物数占全国的18.93%,珍贵文物数占全国的22.76%,可移动文物普查总数与珍贵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新发现文物收藏单位208家

 

与以往相比,这次普查涉及面更广,所有可能有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单位都在调查之列。据统计,北京累计对全市15463家国有单位进行了调查,其中339家被确认有可移动文物收藏。这里面包括中央单位145家,北京市属单位59家,北京区属单位135家。值得一提的是,普查中新发现208家国有单位收藏有可移动文物,包括中央单位99家,北京市属单位17家,北京区属单位92家。

 

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表示,以往大多认为文物只在文保单位或者博物馆内收藏,但其实很多企事业单位也拥有文物收藏。目前,北京市已初步掌握了市文博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

 

尚未普查文物不少于150万

 

今年年内,北京将完成剩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少于150万件藏品的信息采集和登录工作、全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数据采集与上报工作、对平台已完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完成《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基础情况调查报告》、《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北京地区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

 

北京市域范围内将初步建立一套比较全面、准确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数据档案和大数据库,进一步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于平介绍,今年11月这些数据将上网。北京市还将启动普查新发现文物保护修复计划。

 

普查亮点

 

马王堆汉墓文物藏身京城

 

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现了从青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用青蒿治病的药方。那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药材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次普查中就发现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药材、昆虫分别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国家动物馆。

 

故宫“翻出”大量殷墟甲骨

 

故宫发现的大量玻璃底片,内容涉及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古建、帝后影像等25大类,是了解清朝宫廷生活的生动“纪录片”。

 

同时,该院还发现殷墟甲骨22463件,成为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外的世界第三大甲骨文物收藏机构。故宫还有20万件光绪帝大婚时特制的瓷器获得文物待遇,这些是见证光绪帝的大婚实物例证。

 

梁思成手稿现身人艺博物馆

 

北京人艺博物馆发现了梁思成手稿。这是梁思成写下的关于老舍先生1952年创作的话剧《春华秋实》的建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剧中布景上的细节问题,并细致地附上了解决方法并详细地绘出了效果图。

 

名词解释

 

可移动文物

 

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个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比如各博物馆所藏青铜器、瓷器、书画。而不可移动文物指的是古迹、史迹、文化古迹等固定于某处的永久性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