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有责勇担当——记首届“吉林新闻名人奖”获得者董宏轩
每晚18时30分,《吉林新闻联播》都会准时与观众见面,节目顺利播出的背后,凝结了无数工作人员辛勤的汗水。这其中有一个人,节目播出前,他会精准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不差毫厘;节目播出时,他是播出线上的“总调度师”,时刻保持警醒,力保安全播出。他就是首届“吉林新闻名人奖”获得者,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编辑通联组组长、《吉林新闻联播》责任编辑董宏轩。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而董宏轩这位“裁缝”可谓心思细腻、手法精良。每当重大宣传报道战役即将打响时,一个个全面、准确、生动、鲜活的策划案经他手跃然纸上,付诸实施;平日里,从审稿、编排串联单到顺利播出,他守土有责,把握导向严细认真;工作中,他锐意创新,新闻改版屡获好评。他还关注发展,让新闻汇聚正能量;关注民生,让新闻更加接地气;关注社会,让核心价值观开花结果。
“新闻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一点儿马虎。就像我现在的责编工作,从稿件审阅至新闻播出时的各个环节都要缜密细致,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作为一个新闻人,‘认真’二字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11月6日,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优秀的新闻尖兵显得有些谦虚。
1991年7月,刚刚走出校门的董宏轩来到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23年间,从通联编辑、时政记者,到《省长热线回声》栏目制片人,再到如今的责编岗位,他始终奋斗在新闻采编一线上。如今的董宏轩身上,多了一份年长者的沉稳和丰富经验,却从未缺少年轻人般的活力和奋斗热情。党的十八大、全国和全省“两会”、第三届至第九届东北亚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吉林活动周、2010年抗洪抢险……从前期策划报道方案,到采访、制作播出,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2007年,因工作需要,董宏轩调任新闻中心编辑组组长兼《吉林新闻联播》责任编辑,负责该节目的稿件审定、节目策划及安全播出等工作。全年无休的节目播出节奏,不是简单的“敬业奉献”所能概括,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换化为日常行动,体现在每一个工作日里。在2010年抗洪抢险报道中,董宏轩连续3天没回家,在单位协调前方各组记者采访及地方台记者传稿等事宜。22天的特别报道中,他用汗水和坚守确保了报道的准确和及时。每逢年节,董宏轩都会策划一些“节日我在岗”的选题,反映普通劳动者在节日里坚持在岗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场面。节目的播出,亦是董宏轩和他的同事们节日里辛勤劳作的结果。“新闻工作容不得丝毫倦怠。”董宏轩告诉记者,如今自己和另一位同事轮流值周班,所以只要在岗,在他的概念里,每天都是星期一,即使到了星期日,也会以崭新的工作状态要求自己。
“跟着董哥干,永远有创新。”董宏轩的同事毕可佳认为,新闻编辑工作如同炒菜,不同的炒法,味道就会不同。就像毕可佳说的一样,将新闻辅以独树一帜的策划和编排,做到推陈出新,突出亮点,是作为编辑的董宏轩始终关注和努力的方向。2012年11月18日《吉林新闻联播》全新改版,广受好评,而董宏轩正是这幕后的功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新闻框架内,尽可能多地表达丰富的信息量,让新闻多出亮点、多讲故事,让新闻有看头、有深度,并非一两个点子就能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牢牢把控舆论导向、确保安全播出的基础上,大胆解放思想,字字推敲,创新编排。”董宏轩说,把新闻做得既客观公正又有人情味,观众便会觉得新闻就在身边,进而喜爱看、易接受。在董宏轩的策划及编排下,节目中的时政报道传递出政策信息;经济报道让主题报道出新出彩;《吉视短评》让新闻有了点睛之笔,更具深度厚度;《小康路上》、《记者走基层》等专栏,讲百姓故事,展民生视角,让新闻更接地气;凭借“全省电视新闻联盟”,聚焦各地发展成果,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大新闻格局……一时间,吉林电视荧屏声画优势彰显,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2月18日,吉林电视台首个全媒体全景高清演播室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吉林电视台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和国内高清播出技术实现接轨。演播室启用进入倒计时那段时间,面对全新的场地、设备和播控系统,董宏轩再次当起“领头羊”。时间紧,任务重,他就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学习磨练。高清演播室内设备繁多复杂,专业性很强,但董宏轩硬是拿下了这块阵地,份内的份外的,他都主动学习,成为播出线上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多面手”。在自己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后,他又开始带领编辑队伍,组织播音员、技术人员联合演练,多次磨合。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到位,高清演播室得以顺利启用。
采访中,董宏轩认真的工作态度、出色的业务能力不由得让人动容。在获得首届“吉林新闻名人奖”后,董宏轩在鼓舞之中不忘使命,他说:“这个奖项对每一个媒体人都是一个激励。我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更加努力地创新电视新闻的展现形式,为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杨悦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