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首届中国志愿服务论坛在吉林市举行
图为2015首届中国志愿服务论坛开幕式现场。江城日报记者/朱奕名
松花江网讯 汇聚志愿力量,共筑中国梦想。9月9日,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15首届中国志愿服务论坛在我市举行。来自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志愿者将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讨,传播志愿服务精神,指导志愿服务实践,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
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组部原部务委员、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傅思和,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理事长周和平,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副理事长吴世雄出席开幕式。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津芳主持开幕式。
中央文明办秘书局局长张朝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房俐,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高福平,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名誉会长荀凤栖,中国志愿者联合会副秘书长、省文明办主任、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谢文明出席开幕式。
市委书记赵静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曲国良,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天林出席开幕式。
刘淇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在吉林市举办的2015年首届中国志愿服务论坛,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盛事。志愿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规模迅速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覆盖了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5万多个,覆盖志愿者近1亿人,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组织区域全覆盖。
就如何加强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刘淇指出,一要在传承中赋予志愿服务丰厚的文化内涵。志愿服务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尊崇和继承,是当代“学雷锋”活动的拓展和升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与世界交汇和融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沉淀,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要在创新中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的热切期待,坚持创造性转化,开拓性发展,推动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使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要在发展中开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局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倡导“行善立德”志愿服务理念;要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要坚持以规范运行为根本,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要坚持以互联互通为抓手,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要坚持以优化整合为重点,推进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要坚持以提升能力为目的,推进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建设;要坚持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推进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交往。
巴音朝鲁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志愿服务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形式,是聚集和放大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补充。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法制化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证,深入开展走进社区、走进村屯、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特殊群体的“六走进”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与爱同行——吉林志愿者在行动”品牌。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遍及城乡,广大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和奉献,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论坛选在吉林市举办,必将对吉林省志愿服务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巴音朝鲁指出,志愿服务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光彩事业,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开创吉林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让志愿服务之花在吉林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论坛开幕式上,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服务论文获奖者颁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大会发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关成华作了题为《志愿服务: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来自美国的启示》的大会发言。
作为全国性志愿服务领域的专业论坛,2015首届中国志愿服务论坛由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承办。论坛为期两天,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志愿者将围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邻里守望’品牌培育与推广”、“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志愿服务制度化进程与探索”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讨。
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吉林省相关负责同志,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江城日报记者/张艳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