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致富路上的领头人——记长白县永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梁永财
长白县船卧子村位于长白山下鸭绿江边,全村人均耕地1.5亩,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勤劳朴实的人们,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装点着美丽的乡村,耕耘着肥沃的土地。梁永财,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个朴朴实实的农民汉子,中等个头,黑乎乎、胖敦敦——长白县永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长白县优秀共产党员、长白县“三项工程”致富标兵、白山市劳动模范。
永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现有固定资产价值近100万元,具有年生产150万袋(棒)食用菌的能力,产品销往通化、白山、靖宇、江源等地。现在,已经进入春耕季节,但合作社生产车间里依旧热闹非凡,食用菌订单已经排到六月份。
三十多年前,梁永财高中毕业回村看到乡亲们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年复一年地种植着玉米、大豆,肚子虽然能填饱,却摆脱不了贫穷。面对增产不增收,增收难致富的父老乡亲,在农村干什么能致富呢?梁永财陷入了苦苦思索,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永财看到了一篇有关《四平市梨树县霍家店栽培蘑菇获得成功》的报道,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没想到蘑菇还可以种植。一九八三年的秋天,他揣着那份报纸踏上了“取经”的路,经过几天的奔波终于来到了四平。到了那个栽培蘑菇的地方,人家根本不接待。他软磨硬泡,甚至把自己的汽车票、火车票,还有路上带的大煎饼都拿给人家看。结果人家拿出一本翻破了的《平菇栽培》给他看:“我就是看它种出蘑菇来的。这菌种是我花钱在科研所买回来的,送给你两瓶。”梁永财如获至宝,带回家开始生产。哪里那么容易,结果培养料全部报废,实验失败了。他又辗转科研所,重新开始……
一年秋天,梁永财在一间屋子里培植平菇,一间屋子里培植榆黄蘑。由于不懂技术,只把温度计挂在室内墙上,每天看着温度计烧火调温。当发觉室内温度28度的时候,实际培养料内温度已经超过了40度。几天时间,整个屋子里的蘑菇培养料全都变成了黑色,又失败了(后来才知道,不管室内温度是多少,只要培养料里的温度适宜即可)。
一九八四年春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梁永财培植的凤尾菇从培养料里出来了。这一年,他淘到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
2008年,当大家都在生产普通食用菌的时候,梁永财又开始培植高档食用菌——杏鲍菇,获得成功,产品供不应求。2010年他又应客户要求生产白灵菇,白灵菇的培植要求更高,之前县内就有好几家食用菌厂家因为生产这个品种食用菌破产,一向不服输的梁永财,接受了挑战。他从北京农业大学真菌研究室买来2支试管菌,翻阅资料,走访失败户,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把握好每个生产环节,对于最重要的“催蕾”关,他几乎是天天呆在“产房”里,还特意买来高级湿度计和数显温度计,插在“产房”各个方位,详细做好记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灵菇培植成功,同时他还攻克了“哑袋”(不出菇的菌袋)的难关。由于梁永财用木屑生产的“长白山白灵菇”口感和品味上乘,不仅上了白山市的餐桌、省会的餐桌,而且还上了北京的餐桌。据调查,当时他是白山市唯一生产能白灵菇的。如今,他已是可以生产榆黄蘑、猴头蘑、金针菇、白灵菇、灵芝、桑黄等几十个品种的食用菌土专家了。
2000年开始,他除了自己培植食用菌外,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食用菌基地聘为技术指导,负责为他们设计厂房以及场地等,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梁永财的食用菌事业如雨后春笋,节节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更多的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他追求的目标。2012年他组织村民成立了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永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船卧子村和两江村建设两处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200多户农民从事食用菌产业,解决几十人的就业问题。2014年合作社成员工资性收入达20万元,2015年合作社成员工资性收入达到了50余万元。
在永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梁永财正忙碌着指导工人们拌料、装袋、接种,当和他谈起创业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时,梁永财平淡的说:“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多为村民着想。我就是船卧子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我愿意带领村民们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