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有26个项目申报市级“非遗”名录

24.11.2014  13:27

  九台胡家乡锣鼓村驯鹰习俗、洪明传统铁匠技艺、九台农民画……今年,我市共有9大类26个项目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非遗”项目挖掘整理最多的一年。“经过几年的铺垫,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今年迎来了大丰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杜立平感慨地说。

  挖掘整理

  26个项目申报市级“非遗”名录

  今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依然是不断挖掘整理“非遗”项目。为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们起早贪黑、走村蹲社,生怕漏掉一个线索、放过一个可能。杜立平清楚地记得挖掘九台胡家乡锣鼓村驯鹰习俗时的情景:当时,他接到群众提供的线索后,立即来到九台胡家乡锣鼓村,没想到一进村就有了收获——一些穿着羊皮袄的村民正在训练雄鹰,他们就是流传于满族的“鹰把式”。让杜立平更为高兴的是,这些“鹰把式”中不乏年轻人,他们就是驯鹰习俗传下去的希望。“驯鹰是个苦差事,天寒地冻中去捕鹰,回来还得花几天几夜熬鹰,之后再训练,如果不是特别有毅力的人,根本坚持不住。”杜立平告诉记者,他跟着“鹰把式们”在一起生活了好几天,对这一习俗有了更深的了解。

  记者了解到,经过“杜立平们”一年的努力,今年我市共挖掘出9大类26个“非遗”项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计划明年拿九台胡家乡锣鼓村驯鹰习俗去申请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习展演

  让“非遗”走到百姓身边

  “非遗”项目的传习、展演,是让百姓了解“非遗”的有效途径。这也是近两年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得出的经验。

  在二道区腰十小学,草编技艺传承人董丛仁带着20多名小学生一起编草帽;在朝阳区清河街道南昌社区,赵氏古筝传承人用一曲《春江花月夜》征服了社区居民……今年年初以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共举办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传习、展演等活动近30场次,让“非遗”真正走到了百姓身边,有效调动了百姓参与“非遗”挖掘保护的积极性。

  “今年的挖掘工作好做多了,很多市民打来电话,有向我们咨询的,也有为我们提供线索的。”杜立平告诉记者,通过几年不断在百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有了收获,今年参与申报长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近一半是通过百姓提供线索挖掘出来的。 (记者 朱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