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大学精神
每年的五月四号,是我们国家的青年节。这个节日的由来,源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是当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意味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虽然说,当年形势下产生的“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断裂与继承,在今天还需要我们论证与反思;但是,在这个属于青年群体的节日里,我们的年轻人,尤其是我们的学生群体,应当保持那样一份积极向上的朝气,应该保有无论何时忠诚爱国的情怀,应该持有一份踏实当下、拼搏明天的志气。
青年群体的风貌,就是社会明天的风貌;学生群体的状态,就是民族未来的状态。所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着满目苍夷的华夏山河,梁启超将救国图存的希望寄予给中国的青少年群体,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今日少年强,才有明日家国强。
而我们的青少年,我们的学生们,要想立志、立自强不息之志,要想成人,成担当未来之人,我们的学校、尤其是我们的高校,应当提供给明天的社会主人、以什么样的健康教育?应当提供给今天的校园学子、以什么样的人文环境?
我们可以重温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演讲中的一段话:
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我们要向高深的研究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也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
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要走向成人的学问;大学精神,不在于大楼之美,全在于大师之力。“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希望我们的青年人,都有立志的浩然之气、都有成人的担当意识;希望我们的大学里,都有传道的精神力量、都有导师的正面影响。
最后,我们用鼓舞了无数青年的《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孙少平在艰苦劳作中依然不忘奋进的一段文字,来为本期网络书香收尾:
“从外面矗起的脚手架看,这是一座五层楼,现在正盖第四层。
少安和晓霞绊绊磕磕从一堆一摞的建筑材料中穿过,进了那座楼的门洞。
整个楼内象炸弹炸过一般零乱。到处是固定和拆卸下的木模和钢模。楼道的水泥还没有干,勉强能下脚。里面没有电灯,两个人只能借助外面投进来的模糊灯光,模索着爬上了二楼。
二楼的楼道也和下面一样乱。所有的房间只有四堵墙的框架,没门没窗,没水没电。两个人在楼道里愣住了:这地方怎么可能住人呢?是不是那些工匠在捉弄他们?
正在纳闷之时,两个人几乎同时发现楼道尽头的一间“房子”里,似乎透出一线光亮。
他们很快摸索着走了过去。
他们来到门口,不由自主地呆住了。
孙少平正背对着他们,趴在麦秸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书。那件肮脏的红线衣一直卷到肩头,暴露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脊背——青紫黑淀,伤痕累累!
大概完全凭第六感觉,孙少平猛地回过头来。他在惊讶之中,下意识地两把将线衣扯下来,遮住了自己的脊背。
……
他只好掩饰着这种心境,说:“我都好着哩!本来下面有住处,我为了找个安静地方看书,才搬到这里来住的……咱家里没什么事吧?”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留给广大青年一部最好的励志作品,主人公孙少平,在困苦的生活中、在繁重的劳动中、在艰辛的工作中、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发奋读书、投入学习,他在无论何时都坚持提升自我、坚守理想目标的精神,是何等地令人感动!
祖国的未来由现在青少年塑造,青少年的未来由现在的教育者塑造,本期《网络书香》,愿我们的校园里厚德载物,愿我们的青少年自强不息。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