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残疾人拿什么谈梦想?是否会"越来越好"?

27.04.2015  14:55

  

  在北京的半年里,阿敏几乎从不出门,这在她还能走路的时候简直无法想象,“我害怕卫生间没有坐式马桶,曾经连续八小时不能上厕所。我根本没法坐公交车出行,因为上不去,也害怕地铁的无障碍设施无法使用,更担心出租车拒载。

  盲人丽娜对于从单位到家的路非常熟悉,但她从来不走盲道,“因为常常会被占,被停放的自行车占、被随意横着的私家车占、被摆放的小摊占、被电线杆占,让我们总是心惊胆战。

  自闭症孩子南南的妈妈总是避免带南南去外面吃,“我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对南南指指点点,甚至请我们离开饭店。”这样难堪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南南大声讲话或者行为异常时。

  “我保证你把这样的情况说给北京近10万的残疾青年听,他们一点也不会意外,因为这些困难和无奈早已司空见惯,但可贵的是面对有些骨感的现实,应该是还没等你说完,他们就已经会心地点头、微笑了。”从大学起就从事助残志愿服务的小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还仅仅只是残疾青年群体的一小部分需求。

  为了解这9.9万青年人的需求,团北京市委历时3个月,分别走访特教学校、志愿组织、康复机构、就业单位等18家组织机构和深入残疾青少年家庭,开展残疾青少年群体抽样调研。调研发放问卷752份,回收问卷654份,并对36人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涉及在校学生、助残协管员、社工、待业青年、盲人按摩师等。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