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上划管理”村支书做强边境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为做强农村基层集体经济,坐落于中朝边境的吉林省集安市探索“上划管理”模式,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对全市126名村书记统一考核、监督和管理,将做强村集体经济等项目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项探索不仅改善了村级党组织的工作状态和落实效率,夯实了基层执政基础,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推行“三级联评” 打牢村党组织“经济基础”
近年来,部分边境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积弊凸显:村党组织涣散,支部委员不全,吸收新党员不按程序,组织生活停滞……这些问题导致一些村屯集体经济孱弱,民生问题难解。为此,集安市从2009年起对全市126个行政村的村书记实施“三级联评”考核,以打牢村党组织“经济基础”。
“三级联评”,即对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党员和村民代表测评、乡镇党委评价、市委联合考核组考评。在村集体经济考核上,集安市制定“项目支书”方案,对村书记创业进行资金、技术、政策扶持,引导、帮扶其带头发展产业,并拿出村集体年度经营性收入的10%鼓励村书记带头致富。
清河村是集安市有名的富裕村,74岁的陈民序在该村已担任40年村书记,近年来通过发展人参交易市场和食用菌基地这两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使当地和邻村百姓忙了起来,腰包也鼓了起来,去年这两个项目共创收210万元,清河村也凭借20多亿元的年交易额成为全国最大的林下参交易市场。
蒿子沟村曾因集体经济匮乏成为落后村,54岁的崔锡金在该村担任9年村书记以来,通过创办板栗加工厂、引入电子商务带动村民就业致富。他说,“三级联评”让自己工作压力大了,但目标也更明确了,“过去的村干部靠村民‘养活’,现在村里反过来为村民缴社保、缴医保、修公路、盖楼房。”
由于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失衡,太王村属于典型的“富民穷村”,村书记郝瑞泉在2014年“三级联评”中排名垫底。2015年起,该村由市委书记李东友包保,争取到近20万元资金开办花圃基地和榨油厂,这些项目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的同时还有望盈利,如今郝瑞泉的腰杆硬了,眉头也舒展了。
――参照公务员“上划管理” 做强村党组织“上层建筑”
近5年来,集安市各村集体经济和民生质量明显改善的同时,村党组织活力也在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上划管理”中做强了“上层建筑”,其经验做法如下:
一是“上划管理”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层次。引入乡科级干部选任机制,在市委组织部成立基层干部科。如需调整村书记,先由乡镇党委提出建议人选,组织部按照乡科级干部选任程序考核任免;本村如无合适人选,由组织部下派或跨村任职的方式选任。
二是建立村书记档案库,纳入市委干部档案中心实行规范集中管理。将年度考核、经济责任审计、表彰奖惩等情况作为村书记选拔任用“晴雨表”,推荐优秀村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同时,每年从公务员考录中拿出一定名额定向招录优秀村干部。
三是推行目标管理。制定下发《村干部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将涉村重点工作任务、村干部任期承诺事项、维稳等纳入目标管理范围,将检查情况纳入年终考评结果,作为村干部使用、薪酬发放、奖惩等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共诫勉谈话37人、免职11人。
在“上划管理”同时,集安市还将村书记培训工作纳入全市乡科级干部总体培训计划,每年定期集中培训,同时组织村书记赴经济发达省份学习。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500多人次到山东、辽宁、江苏及省内部分先进地区实地学习考察,提高村书记的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经营能力。
――做强“毛细血管” 农村党建机制仍待完善
5年多来,通过对村书记实施“上划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改革,集安市农村基层党支部这一“毛细血管”被逐渐做强:村党组织涣散情况扭转,村书记职业素养和主人翁意识普遍加强,村组织各项工作目标性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初具规模。一些村书记反映,这几年终于有了当干部的获得感、成就感。
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农村党建仍待完善的问题:村书记“老龄化”普遍,当地126个村书记中很多年龄在45岁以上,部分书记年过六旬甚至七旬;村干部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弱,高校毕业生返乡者匮乏;村书记“上升渠道”不畅。
这些问题不仅集安有,全国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近年来,包括集安在内,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尝试以事业编制等途径对工作业绩优秀、能力突出的村书记给予乡科级干部待遇和身份,但数量极少。受限于《公务员法》“逢进必考”的限制,许多优秀村干部因“上升渠道”不畅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专家表示,村书记“职业化”已经成为未来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趋势,集安市等地探索的将村书记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同时,国家层面应该在加强村集体经济帮扶项目投入,提高村书记职业薪酬保障,畅通“村官”上升渠道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倾斜,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返乡创业、参与村级管理和政权建设中来,为农村基层党建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