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论述,今年4月在视察安徽时再次对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发挥人才作用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牢牢把握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这条改革主线,以人才工作要“活”为总钥匙和总抓手,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总目标和总要求,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环境,努力使安徽成为最“养人”的地方,为实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
一、以创新的思想理念激发人才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人才支撑是核心、是关键。我们必须坚决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把人才资源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潜力和后发优势,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安徽是人力资源大省,也是科教大省,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统筹抓好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培养造就了一批创新型、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使全省人才队伍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大部署,制定“十三五”规划人才工作专章,启动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吹响了新一轮广聚各类英才服务安徽发展的“集结号”。我们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人才发展与重大发展战略相融合;围绕推进区域发展,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相适应;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人才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服务发展成效检验人才工作。
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用好用活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既是人才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把用足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充分用足人才,合理用好人才,科学用活人才,坚持在使用中培养,为使用而引进,以使用来激励,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灵活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让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推进人才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突出问题,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健全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常格不破,大才难得。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是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安徽突出重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采取不受学历、资历和论文数量限制,免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八免”措施,解决优秀人才职称问题。要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坚决破除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等不良倾向;突出评价主体,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在评价人才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企事业单位专技人员职称评定权限,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做到既问“东家”、又问“专家”;改进评价方式,坚持从不同领域的实际出发,分类评价人才,对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
健全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有力有效激励人才,对人才发展具有“指挥棒”作用。安徽尊重人才创新创造价值,以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为人才大显身手提供广阔舞台;以合(肥)芜(湖)蚌(埠)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依托,推行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仅奇瑞汽车公司就利用这一政策引进核心技术人才150多名。要坚持用事业感召人才,让人才在推进安徽发展中实现价值、成就人生;坚持用待遇留住人才,让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充分享有回报;坚持用荣誉激励人才,让各类人才体会到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受到尊重的光荣感,让作出贡献的人才“名利双收”。
健全更加灵活的引才机制。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安徽着力打破人才引进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探索建立“无级别、无编制、无预算”的创新创业联合体,省政府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属典型“无级别、无编制、无预算”单位,三年多来柔性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5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发挥重大科技项目集聚人才的作用,仅巢湖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两年时间就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300多名。要突出高端引领,坚持需求导向,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和“外专百人计划”,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领军人才;强化柔性引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实行特殊政策,赋予用人单位更多的自主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内根据需要自主用人,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发放“特别通行证”。
三、以完善的服务管理激发人才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要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我们要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大力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真切关爱人才、真心联系人才、真情服务人才,努力让人才在安徽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着力转变管理职能。人才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不能简单用管理党政干部的方式管人才。安徽坚持在人才管理上做“减法”、服务上做“加法”,推进人才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着力破除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的问题。要放活用人主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落实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市场作用,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坚持区别对待,在清理和规范“裸官”、兼职、出国等工作中,不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人才,防止影响正常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人才服务是人才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安徽建立省高层次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坚持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完善政策发布、信息交流、项目供需、工程申报和全程跟踪五大系统,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要创新服务方式,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探索人才个性化、人本化服务模式,提供创业支持,做好生活保障,贴心贴近做好精准细致的人才服务工作。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人才工作仅靠政府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必须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安徽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撬动作用,每年省级科技、卫生、经信等各类重点人才项目资金投入累计达6亿多元,带动全省人才投入达20多亿元。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引进人才的科技研发、创业资助和生活补助;加大奖励支持力度,建立平台载体引才资助奖励办法,努力把人才引进来、使用好。
四、以有力的组织领导激发人才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尚贤者,政之本也。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做到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落实领导责任。人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需要发挥各方面作用,齐心协力推进。安徽省委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管人才工作各项要求,不断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着力强化各级一把手的人才意识,真正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工作,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
加强团结凝聚。做好人才的团结凝聚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安徽认真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省委主要领导带头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坚持每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定期举行专家休假联谊等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的作用。要注重加强政治引领,畅通建言献策渠道,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强化目标考核。严格考评是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的有力抓手。安徽全面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把人才工作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不断压实人才工作责任。要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用好考核结果,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约束作用,确保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