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民序:村里的主心骨致富的领路人

01.03.2016  06:00

  73岁的陈民序,身材瘦小、皮肤黝黑,在平常人看来,这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但清河村的村民早已把他当做村里的“主心骨”、“领路人”。他担任集安市清河镇清河村支部书记的41年里,使清河村从贫瘠的山沟到香菇棚膜林立、人参市场拔地而起;从缺衣少食到村强民富。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802万元,昔日贫穷的清河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陈民序先后荣获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创业先锋、通化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

  “当选村书记不算啥本事,有能耐就把咱们这穷村带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父辈的这句话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念头也就是在这时被凿实了。

  发展的第一步,陈民序带领其他村班子成员兴办了集体砖厂。没想到,首战失利,不仅没挣着钱,还亏了1.2万元。有的村干部泄了气,打算守着穷摊子过日子。但是陈民序打定了主意:“发展集体经济,带领乡亲致富的路子没有错,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再说了,赔了钱就退缩,不想办法挣回来,让村民戳我们的脊梁骨,大家甘心吗?”在陈民序的一再劝说下,村班子又重新燃起了斗志。经再三研究,村里将发展重点放到熟悉的人参产业上,贷款办起集体参场。

  起初为了管好参场,陈民序和村干部几乎吃住在参园,最长的一次,足足两个月没回一趟家。经过村班子的不懈努力,参场实现滚动发展,累计发展人参7.5万帘,产值达5200万元,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最好的年景一年收入200万元。

  村里有了一定的积累,陈民序和其他班子成员打算大干一场。当时,他们拿出250多万元购买土地1.2万平方米,兴建人参交易市场。在市场建成之初,村里累计投入600多万元,收益却寥寥无几,陈民序被一些村民称之为“败家子”。但陈民序顶住压力,执着坚守10年,最终人参交易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山参交易市场”、“全国十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额连年攀升。2015年,清河人参交易市场总交易额达到22亿元,村集体资产累计达5000万元。

  “当时我们都觉得现在村集体富了,可以适当放慢些脚步,但是老陈觉得村民还是不够富裕,于是又开始谋划新路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支委王吉凤说。

  他们先后五次前往辽宁、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考察中药材、食用菌市场。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决定“南菇北移”,在全村发展反季香菇。产业推广初期,针对村民不敢干、怕赔钱的心理,村里采取“党员趟路、群众跟富”的思路,组织党员干给大家看,当年发展地菇22亩、棚菇5万袋,盈利25万元,让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为了鼓励农民种植香菇,村里给种菇户每亩地补助1000元,并无偿赊欠菌袋,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签订购销合同,按市场价回收,保证种菇户有利赚、零风险。同时,为进一步降低村民发展食用菌市场风险,提高收入水平,村集体投资100万元,注册成立森源食用菌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彻底解决了村民发展香菇难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全镇有14个村均发展了食用菌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7个乡镇,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2015年,村集体香菇销售收入达1802万元,种菇户户均增加净收入5万元,食用菌产业名副其实成为农民增收的家庭经济。

  陈民序用发展集体经济的成效为村民谋福祉,把集体收益用到村公益事业建设和服务民生上。对于集体的钱,他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用,村里打算修巷路,他就去跑市场,对水泥、沙子、钢材等建筑材料,他都事先摸清楚价格,5公里通村水泥路,经过他精打细算,能省下近5万元的开支。对于老百姓要花的钱,他从来都是“大手笔”,从国家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清河村就将全村1214名村民的参合费用承担下来;还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700元生活补贴金;村里自来水改造、绿化美化、河堤加固、有线电视安装等一系列开销,全部由集体承担,没向村民摊派一分钱。而且陈民序每年还将自己近20万元的集体收益奖励,全部捐于村里用于民生事业,累计捐赠资金150余万元。截至目前,村里用在公益事业和服务民生上花的钱已达到1000万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露金。陈民序带领勤劳务实的村民们,以扎实、稳健的步子,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继续谱写着强村富民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