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陆军更新武器 锻造先发制人战略打击力量
本版制图:苏 鹏 图片资料:杨 磊
不久前,印度陆军决定从以色列采购49架“云雀”无人机,这是印陆军“十二五计划”(2012-2017)期间百亿军购计划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印陆军以基于先发制人的“惩戒威慑”军事战略为指导,以巩固边境地区军事优势为目标,通过更新武器装备、优化兵力结构、组织实战化训练、优化指挥体制等举措,加速推进从常规突击军种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型,作战能力有了较大跃升。
追求速战速决——
锤炼机动快反作战能力
2004年,印军推出新一代陆军作战理论,确立了“冷启动”作战理论的主导地位。“冷启动”作战理论的核心是机动快反能力,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部队的动员、集结和部署,对敌实施先发制人攻击,达成战争突然性。在该理论的指引下,过去10年印陆军主要从3个层面强化机动快反能力。
优化兵力结构,提高部队战备效率。2001年12月印度国会大厦遇袭后,印陆军用了近1个月时间完成作战准备,致使陆军颜面扫地。此后,印陆军对兵力编成进行了重大改组,增加技术兵种,更新武器装备,部队战备水平大幅提升。当前,印陆军实编3个打击军和10个守卫军,前者执行战略反击任务,后者兼具攻防作战能力。
更新装甲部队主战装备,强化装甲快速突击力。装甲机械化部队是印陆军的战略突击兵种,是实施“闪电切割”战法的拳头力量。近年来,印陆军推出了庞大的坦克现代化计划,要求对全部T-72M1坦克升级改造,并逐步用T-90和国产“阿琼”坦克替代老式坦克。当前,印陆军编制62个装甲团和30个机步营,配备800多辆T-90和124辆“阿琼”主战坦克,另有857辆T-90和124辆改进型“阿琼”坦克正陆续交付。
定期举行大规模军演,检验“闪电战”战法。2005年以来,印陆军已多次联合空军在边境地区组织大规模军演,重点锤炼“闪电战”能力。2011年5月,印陆军和空军举行代号为“制胜”的大规模陆空联演,重点演练以“闪电战”切割对手。印陆军最精锐的3个打击军全部参演,演习中检验了对3个打击军集中指挥的可行性。
瞄准立体作战——
强化空地一体作战能力
“空地一体、立体攻防”是印陆军实现从常规突击军种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型的重要抓手。自2007年颁布首部联合作战条令以来,印陆军积极推进陆军“飞行化”建设,空地一体作战能力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陆航部队。1986年颁布的《印度陆空军联合指导意见》规定,印陆航部队只能配备5吨以下的轻型通用和侦察直升机,从而束缚了印陆航部队的发展。2012年10月,印国防部批准陆军发展重型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部队,为印陆航部队“腾飞”扫清了障碍。同年12月,印陆军决定扩编1万名航空兵。根据印陆军最新发展规划,印陆航部队将在2015至2017年间组建若干陆航旅,2022年前组建10个武装直升机中队。印陆军首个武装直升机中队将在2015年3月部署到位,主要装备武装版“北极星”直升机。
持续扩编伞兵部队。伞兵部队是印陆军立体突击、全纵深作战的“利刃”。近年来,印陆军不断扩充伞兵部队,伞兵营数量将从原先的10个增至12个,增幅达20%。战时,伞兵部队将直插敌军“心脏”,空降至敌方纵深,对敌重要目标实施袭扰、破坏和摧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频繁举行陆空联合实战化演习。近年来,印军形成了多个系列的年度性战区级陆空联合演习,且规模逐步扩大,实战化水平日益提高。2011年12月,印陆军与空军举行 “苏达山·沙克蒂”联合军演,陆军出动了T-90坦克等约500辆装甲车和5万多名官兵,空军动用了苏-30MKI、预警机、无人机等各型先进飞机。除了检验网络中心战能力外,该演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检验陆空协同能力。2012年3月,印军在边境地区举行“毁灭”陆空联合军演,陆军有3个军的兵力参演,空军派出70多架先进战机,重点演练陆空全天候协同等。
预想未来战场——
提升高海拔山地作战能力
考虑到印度边界地区的地形分布,印军认为下一场战争爆发在高原山区的概率远高于平原。鉴于此,印陆军正从战场建设、力量编配、作战训练三方面“三管齐下”,力求全面提升高海拔山地作战能力。
加强高海拔边境地区战场建设。根据战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印陆军将在2017年前全面升级边境高海拔地区的50多个据点,对边境哨所、弹药库、火炮阵地、直升机起降场等进行全面维修、扩建。目前,印陆军已升级改造了10多处前沿重要据点和兵营,约占总数的1/4。此外,印陆军计划在东、北部边界地区修建73条全天候公路,目前已开工建设50多条。
扩编专业化山地作战部队。近年来,印军内部“陆军决胜论”逐渐抬头,认为在空中力量对决的基础上,最终解决边境争端还得靠陆军。2008年以来,印陆军大力推进边境山区增兵计划,力求形成局部兵力优势。2011年,在原有10个山地师的基础上,新增的2个山地师提前2年部署到位。这两个师编制3.6万余人,具有很强的山地机动作战能力。2013年6月初,印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陆军组建一支进攻型山地打击军,该打击军编制9万余人,下辖2个山地师、1个炮兵师、2个独立装甲旅等,配备T-90坦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未来步兵系统”等先进装备,具备网络化作战能力。2014年初,该山地打击军下辖的22支主力部队组建完毕,预计5年内成军,8至10年内形成战斗力。
注重高海拔山地作战训练。印陆军山地师每年都要组织为期5周的山地适应性训练,训练高度超过海拔5000米。为尽可能向受训官兵提供实战化训练环境,印陆军开设了高海拔突击队训练学校,在克什米尔索纳马格地区创建了高海拔作战学院。印陆军的高海拔山地作战训练讲求实效、独具特色,吸引了美俄等国军队派员前往接受训练。
优化指挥流程——
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
近年来,印陆军为克服传统编制体制对联合作战的影响,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将陆军航空兵中队配属到旅级单位,将空军航空兵中队配属到师级单位,由其指挥官直接指挥;二是在军级单位设立联合指挥机构,在作战的不同阶段可由陆空指挥官分别实施指挥;三是将指挥流程规范化,各种作战命令内容简明、格式简化,并尽可能减少指挥和协同层次,最大限度地缩短指挥周期,提高指挥效率。
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印陆军转型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成立了首个联合司令部“安达曼与尼科巴联合司令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陆军参与联合作战的能力;成立国防情报局,增强了陆军对战场情报获取和分析处理的能力。然而,涉及印陆军转型的深层次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陆军规模过于庞大,导致各兵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从发展趋势看,印陆军转型可能走美军模式。在领导管理体制方面,将成立陆军部,直接并入国防部领导,陆军参谋长对所属机关和部队拥有行政领导权,但没有直接作战指挥权。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方面,将效仿美军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度,而不会采取英国的国防参谋长模式。此外,陆军参谋长下设参谋委员会,平时就陆军建设与发展、经费预算与管理,装备采购与研发、陆军作战与训练计划等向参谋长提出建议,战时还可协助联合司令部对陆军实施指挥与控制。
(陈航辉 吴 薇 王肖宁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