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保护、整理和传承取得新成效

25.03.2015  00:06

巍巍长白山,被誉为与五岳齐名的东北第一山,令人们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名山大川往往是文兴之地。在这块土地上,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历史与时代交相辉映,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恢弘雄伟的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文化是吉林优秀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吉林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的情感和理念,凝聚着人们对吉林地理人文历史的认知和感受。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长白山文化建设。早在2002年,吉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重视长白山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促进长白山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010年,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下发了《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长白山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新的台阶。2011年,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整合长白山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2012年,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吉林地域历史文化建设,打造长白山文化品牌”。今年1月,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省委常委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讲好吉林故事,传播好吉林声音。

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使长白山文化建设有了连贯的政策依据和持续的投入保障。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共同推动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长白山主题文艺创作繁荣,长白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进展显著,长白山文化研究成果丰富,长白山文化传播与宣传影响日渐提升。

长白山文化保护、整理和传承取得新成效

吉林大地上分布着丰富的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亚地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具有多重价值和多元作用的绿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

目前,长白山地区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已超过1万处。其中,我省境内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17处。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乡土建筑及工业遗产等多种类型,整体呈现出类型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和遗产构成不均衡的特点。

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白山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整理和传承。目前,我省高句丽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内现有博物馆115座,按照一个省份拥有100座博物馆可以称为“博物馆大省”的标准,我省已迈入“博物馆大省”行列。目前,我省共有收藏可移动文物约180万件,夫余、高句丽、渤海时期文物居东北亚地区之首。东北抗联文物两万余件,居东北第一。馆藏日本侵华档案和伪满档案在国内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十二五期间,全国有150处“大遗址”,东北有22处,吉林占12处。所谓“大遗址”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省12处“大遗址”中,我省已有6处大遗址完成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并先后对社会开放;4处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正在全面实施;2处大遗址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

目前,全国有2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省高句丽遗址、渤海中京遗址2处名列其中。5年来,我省先后开展35项考古发掘项目,特别是2014年发掘“春捺钵”遗址,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古游牧民季节性渔猎营地、中国发现迄今最早的皇家祭祀长白山神庙遗址、中国首次发掘古“东夏国”遗存、吉林发现东北地区首个辽金时期土盐制作遗址。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牵头编撰出版《满族说部》、《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书系》、《长白山文化书库》、《二人转集成》、《吉剧集成》等书籍,共计出版近百卷,成为我省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成系统地梳理长白山文化资源,为今后长白山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此外,全省长白山文化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省社科院出版《简明吉林历史读本》、《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明代女真文化研究》、《吉林省古代文学作品辑录》。完成《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史研究》课题。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抗联精神与时代价值”的研究。在长白山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完成了《吉林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发表《吉林地名与地域文化》等一批学术论文。在长白山民族文化研究方面,推出《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北方民族民俗文化初探》、《吉林民俗审美新论》、《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生态民俗文化研究》等学术成果,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东北地区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