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南京与长江,相依更相生

10.08.2018  15:01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南京与长江,相依更相生 - Ccnews.Gov.Cn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南京与长江,相依更相生 - Ccnews.Gov.Cn
来源: xh.xhby.net

  南京长江五桥江心洲隧道工程施工现场,一排排黄色的支架在夕阳下显得十分壮观。宋峤 摄

  

  跨江而踞、拥江而兴的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GDP超万亿的经济重地,在长江经济带上是一个独特的标志性城市。

  9日,“大江奔流”采访团沿江而下抵达这里。新华日报派出多位记者,跟随采访团分赴三条采访专线,请看他们发回的“南京与长江,相依更相生”的精彩故事。

  “产业强音”振奋人心

  请看记者吴琼采自第一条专线的报道——

     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宋宁 摄

  南京产业脉动的强音振奋人心。

  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入口处,有一个巨大的地球仪,上面标注出了印度、格鲁吉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我们的列车卖到哪里,我们就把哪里标注出来。”公司总工程师施青松介绍,作为国家铁路客车、城际动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专业化研制企业、系统集成供应商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方案解决者,企业形成了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高档铁路客车、重大核心部件、数字工业等产业板块,海外市场分布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位于长江北岸的南京市浦口区,创新活力迸发。除了中车公司,还有一处发展势头迅猛的产业技术研创园,已集聚英国ARM、展讯通信、新思科技、中德IPK智能制造研究院、省大数据管理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龙头项目。

  两年前,骆敏舟辞去中科院的职务,应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来到研创园,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所成立一年多,即研制出轻型协作机器人、精准辅助穿刺机器人、汽车拆解机器人等极具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合同收入有望达到1.4亿元。

  南京联成科技原本从事信息安全软件集成开发,两年前入驻研创园后,开始自主研发安思易智慧系统运营云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凌云介绍,以往用传统的安全软件服务客户,12年时间累计服务了五六千家客户,现在使用云服务平台,计划三五年内服务10万客户,且服务品质比过去实现极大提升。

  落户研创园的展讯通信是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领军企业,南京展讯公司业务规模将仅次于上海总部,主要承担以CPU、5G、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及软件为核心内容的研发,计划于明年下半年开发出基于展讯5G芯片的商用终端。研创园副主任苗天宝介绍,聚焦新技术,园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IC)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大主导产业,正成为江北新区创新策源地。

  长江南侧,位于南京南站与禄口机场“金轴”之上的江宁开发区同样蓄积着发展的强大势能,这里集聚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项目,其中上市企业55家、世界500强企业61家,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南瑞集团 宋宁 摄

  位于园区的南瑞集团,经过多年持续自主创新,科技实力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首席水电专家施冲介绍,企业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从“南瑞制造”到“南瑞创造”再到“南瑞引领”的跨越。

  在南瑞,有个神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薛禹胜和沈国荣两位院士领衔的100多个专家,专门负责把脉并治疗电网系统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多项技术世界第一,不仅可以自动发现电网故障,还能在20毫秒内处理完毕,保障整个国家大电网“不停电”。实验室研究员曹团结说,这里的宝贝可不少,有一台小火车车厢大小的设备,可以测试150℃高温、零下70℃低温以及湿度和震动“大跳水”环境下设备的使用情况,每次测试需要72小时,通过它考验的设备拿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安全稳定运行。我国至今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精心研制的3道保护系统。

  “文旅惠民”沁人心脾

  请看记者赵伟莉、实习生狄涵采自第二条专线的报道——

  南博奇妙夜,演出传统舞蹈。万程鹏 摄

  9日8时,南京博物院门口已经聚集了等待进馆的观众。8时50分,与这批观众一起进馆的,还有“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第二组的记者们。

  经济日报的直播团队急匆匆一头扎进了展厅:西汉时期的金兽、西晋青瓷神兽尊……“赴一场千年之约”,在微博上引起网友的围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蕴;博物馆,则是展现城市文化的载体。

  南京博物院,这座拥有80年历史的博物馆,用丰富藏品、特色展览,将南京乃至江苏的历史文化一一呈现。走过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非遗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畅享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暑期,每天有1.6万名观众进馆参观。今年上半年,参观人数同比增加了11%。“没想到,南京不仅有这些历史的文化内容,而且保护得很好、展示得很好,这很了不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靳丹妮说。

  如果说博物院是丰富了眼球,那么音乐会则抚慰了耳朵。南京市民唐旭,是八月古典音乐乐迷成员。她说,之所以叫“八月古典音乐乐迷”,是因为江苏大剧院在去年8月份启用,“只要大剧院有古典音乐会,我必来。

  “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老百姓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江苏大剧院总经理诸敏说,大剧院要搭建文化交流与文化惠民的平台。在她看来,城市音乐会就是文化惠民的载体,一场演出的票价仅仅50元,就能够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音乐曲目。今年下半年,大剧院安排了近30场城市音乐会。

  得益于长江的哺育,山水南京成为旅游胜地。“一座牛首山,半部金陵史”,“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对于南京人来说,“春牛首秋栖霞”更像是一种欢迎春天和秋天的仪式。行车于牛首山文化旅游景区,岳飞抗金故垒、南唐二陵、明代摩崖石刻、郑和墓等历史遗存次第展现眼前。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视觉江苏网供图

  傍晚时分,全长11.6公里的南京滨江文旅港湾变得热闹,大批市民在绿色步道上悠闲散步。曾经,这里码头、沙场集聚,由于地势低经常被淹,老百姓常说“一步一滑到双闸”。今年65岁的黄健全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自小生活在这里。“现在还是叫双闸,过去与现在变化多大!

  蔡国峻是这个港湾的规划设计者。“如果把滨江建设的一条线压到江边,肯定会产生较好经济效益。但是为了给长江留一个生态环境的缓冲区,给老百姓留一个休闲场所,我们把滨江建设线最多的地方后退了800多米。

  “生态富民”润泽百姓

  请看记者许海燕、实习生双爽采自第三条专线的报道——

     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 双爽 摄 

  我们这一路记者先后来到南京江心洲、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幕府创新小镇等地,深入探访南京绿色生态发展的成果。

  车辆行驶在江心洲环岛路上,路边树木葱翠,放眼远望,江面波光粼粼,不时有白鹭飞过。数年前,江心洲是主打葡萄种植的农业岛,现在江心洲又有了新名字——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农业岛变身生态科技岛,如何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吴凡告诉记者,“全岛保留一半土地为非建设区,仅进行土地整治和环境美化,全岛综合建设容积率只有0.5,绿化覆盖率接近70%。我们对江心洲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比如江心洲南部有1500多株的池杉完整保留下来。而在产业引进方面,江心洲主导绿色产业,主要是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水科学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我们对环境污染产业零容忍。

  江心洲居民孙兴来见证了江心洲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记忆中,以前的江心洲有不少臭水沟,一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大部分人只能以卖菜为生……“现在大变样了!过去是平房,现在是高楼,以前出门靠轮渡,现在出门有公交、地铁!拆迁后我们老两口分了两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我退休金每月6000多元,老伴儿有征地拆迁的补偿,每月1000多元。我们的生活太幸福了!

  不仅在江心洲,在江宁的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同样展现了一幅好山好水好致富的新画卷。

  “黄龙岘的‘岘’是一个‘山’再加一个‘见’,我们这里真正是开门就见山。”村里工作人员说。走进黄龙岘,面前是白墙灰瓦的徽派村落,远处白云依依,种满茶树的丘陵倒映在黄龙潭上。但五六年前,黄龙岘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小玲回忆,以前村里的农房比较破旧,道路每逢下雨泥泞不堪,茶树种植偏散偏乱。2013年,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和江宁街道利用近三个月的时间联手改造该村,改造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彰显生态本色,这才有了如今的黄龙岘。

  龙凤饭店老板邢有龙在村里是最早经营农家乐的,最初家里只有3张桌子,现在有20多张桌子,最多可容纳200人吃饭。邢有龙原来是货车司机,年收入只有三四万元,后来返乡经营农家乐,现在和老伴儿两个人的年收入达到四五十万元。村里一共52户人家,现在有49家都在从事农家乐、民宿等行业。

  下午,记者团又赶赴南京鼓楼区幕府创新小镇采访。眼前一栋红砖小楼,是企业现代化的科研办公场所,没想到以前居然是长安汽车的老厂房。原来,小镇以“修旧如旧”的手法,对厂房进行了内部改造和外立面出新。南京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许小卫介绍,“绿色生态是小镇的名片,正因为我们对生态的重视,我们迎来了好的合作伙伴,8月7日,霍普(南京)生命科学创新研究院的诺奖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