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京段“绿色蜕变”:“繁忙”江岸转型亲水港湾
中新社南京8月10日电 题:长江南京段“绿色蜕变”:“繁忙”江岸转型亲水港湾
作者 杨颜慈 王庆凯
长江奔流而下,淌入江南水乡。乘游船顺流而下进入南京,数十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沿江岸铺开,昔日岸边的棚户区、老旧工厂已不见影踪。“繁杂忙碌”的江岸变身安静秀美的文旅港湾,刷新着当地“滨江不见江,亲水不近水”的旧时印象。
资料图:航拍长江与南京秦淮河交汇处,江水与河水“泾渭分明”。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9日至10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苏,寻访“黄金水道”的前世今生。
清晨的阳光洒在长江南京段的宽阔江面,粼粼波光映衬着蜿蜒的绿色江岸线,俨然一幅碧水蓝天的美丽画卷。然而,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江边却是“偏远”“脏”“乱”的代名词,除了码头、化工厂房,就是整片农田与小作坊,鲜有人愿意“亲近”一片江水。
在南京市民孙国荣的记忆中,“临水而居”的童年时代,却似与长江水隔着“万重屏障”。“小时候,江边有许多采石、采砂场。尽管江边离家不足百米,却阻隔着无数工厂和稻田,很难亲近江边走走看看。”
2002年起,南京启动对滨江区域的动迁拆违,农户重新安置,工厂实现搬迁。经过十多年时间的规划、建设,昔日的港口陆续搬迁至龙潭新生圩,主城沿江建成长达58公里的慢行绿道,整条风光带贯通河西新城、江心洲、鼓楼、下关直至浦口,每一段都别具特色。
南京滨江公园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周忠胜是滨江风光带最早的建设者之一。在他看来,沿江绿洲的建设不仅仅在于为市民提供了“亲江”“近水”的机会,更是为长江留有生态缓冲区。
“绿道距离江面都留有不同宽窄的进深,成为江水的缓冲带。在滨江鱼嘴区87公顷的湿地公园建设中,保留了原有码头、栈道、柳树林,其余滩地进行河道疏浚,补植了富有层次的水生植物。在非汛期,游人可穿行其间;在汛期,全线的堤防已达到百年一遇的抗洪标准。”周忠胜说。
沿长江南京段由北而下,江边绿道慢跑、水上栈道观鱼、闲看落日余晖……位于滨江风光带河西段的国际青年文化公园,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散步、举家游玩的热门场所。这里,也是海绵城市的试点处。
“整个公园不仅体现了现代风格和国际性,还实现了水系统的大循环。”南京河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蔡国峻告诉记者:“公园利用废弃的钛白粉水厂,把江水引入南部湿地,经过净化后进入市政河道进行补水。同时,江边的雨水泵站把河道水汇入北部的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后再排入长江。这就是海绵城市的理念,在这个项目上顺利实践了。”
滨江风光带的生态蝶变,不仅体现在白天的碧水绿荫,最美的一瞥停留在夜色中。长江上首座观光步行桥——“南京眼”从此处夹江而建,在夜晚五彩灯光照耀下迎来人流如织。桥梁上,羽翼般斜拉的钢索犹如竖琴的琴弦,行人如音符般穿梭期间,从长江南岸步行可抵江心小岛。
如今,“忙碌”的江岸渐渐褪去生产“色彩”,向生态、生活功能转型。一条条绿道串联长江大桥至南岸的鱼嘴湿地,连通江中绿洲,江岸与腹地渐渐连成一体,南岸和北岸遥相呼应,成为长江沿岸“绿色蝶变”的小小缩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