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发展纪实

01.09.2017  09:03
  

  林木森森,绿水汤汤。空中看到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上游如此壮美!

  青山为证,历经近20年的休养生息,长江上游生态正在得到修复。

  在国家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19周年之际,记者近日深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西藏等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采访发现,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上游各地更加积极探索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民生得到发展,生态屏障已初步建立。

   最严格的保护,山绿了水清了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长江上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并于同年9月1日在四川启动试点,2000年正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目前,重庆全域、四川除成都主城区外、贵州除黔西南州以外,均在天然林保护范围内;云南实施范围占到国土面积的60.98%,湖北省涉及28个县(市、区),西藏的芒康、江达、贡觉3个县因为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也被纳入保护之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游各地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更大、更严格。湖北将搞好天保工程视为生态建设的生命线。2014年3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将天保工程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同年9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明确规定“生态公益林不得流转”,为公益林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2016年12月,重庆市发布《关于认真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通知,提出更加严格的天然林保护管理措施。其中要求严格天然林采伐管理;严格控制低产低效天然林改造;严禁以营利为目的采挖移植天然林树木。

  四川全面建立完善由县(森工局)、乡镇(林场)、村(组)和管护站点组成的森林管护组织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和奖惩,实现天然林管护全覆盖。西藏继续加强对天保区近2000万亩天然林的有效管护,通过核发人员上岗证、巡山记录卡,切实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春华秋实。据初步统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天保区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湖北天保区林地面积从8826万亩增加到934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57%,4年,增加了5.25个百分点;四川森林覆盖率达到36.8%,到2020年将进一步提升到40%。

  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对库区泥沙淤积数据分析,三峡库区的泥沙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长江浑水期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300天下降到现在的150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称,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岷江泥沙平均含量从过去的0.508千克/立方米,到2015年下降至0.068千克/立方米。重庆主要河流的泥沙含量也从实施前的6.4千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1千克/立方米。

   最有力的保障,林区群众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有力保障,使林区企业、职工和林区农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到2016年底,四川天保资金累计投入384亿元,云南170多亿元,贵州80亿元,重庆近60亿元,湖北超过40亿元。西藏虽只涉及3个县,但累计投资也达到11.8亿元。

  四川夹金山林业局局长陈守廷介绍,国家每年拨给他们的天保资金1980万元,占到全局人工开支的80%。阿坝州小金林业局局长钟奇志说,自2011年11月小金林业局棚改住房与商业用房并轨建设启动以来,该局已有378户林业职工和涉林人员喜迁新居,户均住宅面积80平方米。据四川省林业厅统计,全省已累计实施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34261户,累计投资超过24亿元,其中国家和省里投资9.47亿元。

  云南也曾是全国森工“大户”。云南省林业厅天保办的马明介绍,云南的办法是,重点森工企业属地化管理,人财物移交地方政府,经费由天保工程款解决,社保由地方管理省级统筹,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得以剥离,轻装上阵。

  2012年以来,贵州每年为全省约6000名林业企业、国有林场及自然保护区职工缴纳五项社会保险,占林业单位应缴纳人数的95%左右,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天保工程二期的重要建设内容。湖北宜昌夷陵区姜家庙村拥有各类公益林29897亩,每年兑付补偿资金34.87万元,其中22.98万元直接兑付给林农,户均454元。村支书屈克柱告诉记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天保区的民生状况。

  四川省林业厅介绍,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在四川惠及2400多万人,“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共下达补偿金53.5亿元;2016年至2017年,两级财政已下达补偿金24.8亿元。

  长江上游各省份还创造性地将天保工程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今年,四川将天保公益林建设项目向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和藏区88个贫困县倾斜,重点安排在建档立卡贫困村。西藏将天保工程提标资金与自治区下达的昌都生态脱贫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以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招聘2万多名贫困村民担任护林员。

  随着林区民生的极大改善,尤其是对贫困群众的托底保障,林区百姓不仅更加重视天然林保护,动植物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

  2015年9月的一天,一只成年大熊猫蹒跚地走入四川宝兴县中岗村农户唐国华的蜂箱群中,慢条斯理地“品尝”着蜂蜜,然后又在唐家的屋檐下睡了一觉,次日清晨才大摇大摆地离开。这个过程中,唐家人一直没有惊动这位“不速之客”。

  在湖北宜昌大老岭林场海拔1300—1600米的潮湿沟谷中,珙桐、光叶珙桐、水青树、红豆杉、连香树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相伴而生,形成颇具规模的珍稀植物群落。其结构之复杂,物种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最生动的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砍树到种树,再到护树,成千上万的林业职工和林农实现转型发展,安居乐业。

  

  记者采访发现,各地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种植养殖、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逐渐走上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共赢之路。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最近5年,长江上游天保区内的森林旅游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重庆南川区抓住天保工程实施的有利契机,累计建设各类公园16个,其中国家级公园3个。2015年4月试运行的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当年就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00万元。

  湖北天保区2016年森林旅游业接待4890万人次,实现产值265亿元,是2012年的2.5倍之多。

  天保工程面积最大的四川省,2016年接待生态旅游2.6亿人次,实现生态旅游收入770多亿元,带动社会收入1790多亿元。

  森林康养产业在长江上游的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周边山区也方兴未艾。夹金山林业局拥有青衣江源和神木垒两个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一年四季都有人来,一些游客一住就是两个月。

  “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吃的是散养鸡、山野菜,返程时还要会带走一些土特产。”陈守廷说,许多林业职工加入康养接待中,每年劳务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森林康养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新业态。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马平介绍,从2014年底四川提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到目前已建成森林康养基地63处。2016年森林康养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300亿元。

  优质高效的森林,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绿色林产品。

  贵州江口县太平镇地处梵净山脚下,森林覆盖率高达70%。2013年,县里引进福建客商丁正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林下种植竹荪。

  丁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林地平均产出80多斤干竹荪,按照目前260元一斤计算,除去成本投入,纯收入接近1万元。

  “过去林子下面长的是杂草,现在长的是金疙瘩。”太平镇快场村村民陈凤华说,去年,他采摘竹荪的工钱就有2000多元,目前正在学习竹荪种植技术,准备加入合作社。

  在江口县,林下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除种植竹荪外,还有太子参、大豆等价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同时,还培育和发展了林间养殖大户50多户。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采访中,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林业专家和林区群众都向记者表示,天然林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只有推动林区经济由“输血扶持型”向“造血发展型”转变,形成良性循环,天保工程才会根深叶茂,行稳致远。(记者:储兴华、周相吉、周文冲,参与记者:徐海波、侯文坤、杨洪涛、李平、刘洪明、李力可)